磨削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23|回复: 10

忙要忙到正题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18: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提供一本书的给大家看看,看对大家工作中会不会有帮助。
发表于 2008-11-7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读过,谢谢
发表于 2008-11-8 19: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不错
发表于 2008-11-18 14: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下!谢谢![s:18]
发表于 2008-11-18 22: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全部看完,值得推荐!!
发表于 2008-11-18 22: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为什么不直接传上来呢?8 @: h- L) t B2 S- Q O8 O 忙要忙到点子上 * \2 F( C, M F+ T第1章 忙,但绝不能盲 7 l$ L( i: @" ] X* v 我们真的忙得一塌糊涂了吗?不是!一般来说,是我们自己先一塌糊涂了,才开始变得越来越忙的。忙本没有错,瞎忙乱忙才错,忙晕了头才错,忙错了方向则可能铸成大错。瞎忙的结果,常常是忙中出乱,忙中出错,忙而无果。忙着,盲着,心里就茫了;心里茫然,自然行动就更盲,最终忙不过来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_4 K5 w/ @% `, E 7 E& f" [; V$ i6 l5 N 方向比距离更重要 4 I( a0 O0 C: O% @* }' k7 u   亲历感悟:对于职场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方向就是我们试图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就是我们披荆斩棘辛苦忙碌的终极意义。 % y# N. W+ ~) q5 X% V  高尔夫球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运动,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尤其受到职场人士的喜爱,是因为这项运动需要头脑和全身器官的整体协调。每次击球之前,选手都需要观察和思考,需要靠手、臂、腰、腿、脚、眼睛等各部位的有效配合进行击球。而击球的关键则在于两个“D”,即方向(Direction)和距离(Distance)。. F" v# x4 z/ p9 ~8 f   初学者中有不少人只想着把球打远,而忽视方向的重要性,其实,把球打直要比打远更重要!所以,擅长打高尔夫的人都会谨记这样一条原则:“方向比距离重要。” 1 M( \: j# _( X, m8 M: _1 ~  这条高尔夫球运动的重要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对生活和事业的处理方式。方向走对了,哪怕走得慢却能一步一步靠近成功;可倘若走错了方向,不仅白忙一场,更可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3 Q+ S0 B- g1 g# s1 u" r) B7 ^& o' n  对高尔夫球手来讲,方向就是下一个球洞所在的位置;对于职场中的芸芸众生而言,方向就是我们试图实现的每一个目标,就是我们披荆斩棘辛苦忙碌的终极意义。' z" [! w: l+ B 亲历感悟:造成人与人之间命运悬殊的,往往不只是因为谁比谁更卖命或谁比谁聪明,更重要的是因为谁有目标及谁的目标更清晰。! F0 ]/ m3 I$ v   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名叫费罗伦丝?柯德威克的妇女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如果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 r1 t' I4 f* z, S  那天早晨,雾很大,柯德威克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屏幕前注视着她。3 J! l6 ]3 ? o5 [8 u   在这次渡海游泳中,柯德威克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和在浓雾中看不清目标。15个钟头之后,她被冰冷的海水冻得浑身麻木,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于是就叫人拉她上船。当时,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告诉她海岸很近了,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在又坚持了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了船,而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 C. Z [( k5 }; W4 f% l   当别人告诉柯德威克这个事实后,从寒冷中慢慢复苏的她感到很沮丧,她告诉记者,真正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 o) v0 [5 w& Z# ` y   长达21英里的距离,只要再坚持最后半英里,柯德威克就可以获得成功,而导致她失败的原因正是浓雾中无法辨别的目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样如此,清晰的目标为我们明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忙忙碌碌是为了什么。如果目标缺失,就会令我们失去努力的方向,令我们的忙碌缺乏动机。/ z, }" o3 h! g5 y5 ?% c7 u- E   一位资深的职业经理人朋友对我说过:如果一名员工整天忙忙碌碌,也算尽职尽责,但却连职业发展目标都没有,那么他十有八九干不出什么大事来。的确,目标是一个神奇的元素,将我们工作的动机、行为的尺度、努力的方式、前进的方向联系起来,让我们的忙碌更有意义。 " n& ?% c# L. `! a( g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其结果是这样的:; g4 e0 \2 a! O6 _   27%的人,没有目标; ; V) o) d) r6 K6 m; s- }: z  60%的人,目标模糊;- M" B$ x* y* k& l3 y* M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4 b! a. j( Z6 a+ {! G3 b7 X3 V8 R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5 b- h7 d4 a& S" u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 $ H- K. v2 {+ b2 o/ k( M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3 _; i2 G# F4 P) z) m* }9 p. \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得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Y* O3 L4 v3 a6 ]; m" F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x; G& K* @2 ?2 K0 f$ P+ E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f/ y( `# E% F4 P( R   最终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样一句话:造成人与人之间命运悬殊的,往往不只是因为谁比谁更卖命或谁比谁聪明,重要的是因为谁有目标及谁的目标更清晰。 / Y: N$ g3 `" f  既然如此,现在不妨让我们先花上几分钟思考一下: , v0 t8 i. P- L5 ]9 M: w9 V, F2 [  我有没有目标? 4 R1 i3 J* d' [# s2 n  我忙吗? 7 K# q. {, _) }! V  我在忙些什么? # l. K1 y/ ^. V5 D& c0 J" r  我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忙吗? # P) w' h+ } T# ?8 r" Q  我忙得来不及思考自己的目标吗? * {$ P- p A: _0 V- U$ z9 F  我的一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她很忙,但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每天都在处理成堆的事情,到处救火,时间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流逝了……她觉得自己忙得很被动,很不快乐。 $ y* M1 }& ~' K  在我们的周围,同我这位朋友有类似状况的不在少数。常常能发现一些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规划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结果却因为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 ) n$ q' ~/ ?1 E 我们可以忙,但绝不能“盲”。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必须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为了什么而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不管每日的工作或琐事令自己有多忙碌,都应该不时地静下心来反问自己:“我到底在忙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忙碌而不盲目。 ! u, {5 b3 z {% x0 Z ( K, I1 q' B/ c+ n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个目标 2 k8 q9 }8 [5 T/ f+ B2 Z  亲历感悟:同一阶段只设定有限个目标,提高自己对目标的关注度,然后坚持到底。6 I5 D5 ~5 O9 W( `: D   一名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倦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0 S+ A: `& }) j& z   法布尔赞许道:“看来你是有志于献身科学的青年人。” 7 G7 z' F& S/ ]% {  青年人说:“是啊,我爱好科学,也爱好文学……对音乐、美术也非常感兴趣。”3 P0 ~8 N y4 `: g q- x: I# o4 ]* l   法布尔于是拿出一个放大镜给青年人:“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凸透镜一般。”# E6 I& G3 P6 O! y4 z   这名青年人的现象着实并不少见。我的一名大学同学,每次同学聚会都姗姗来迟,他一来便向我们道歉并表示迟到是因为他真的很忙。我们问他忙些什么,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诉说起自己大大小小的目标: $ d/ L0 I6 l) Y8 n  他希望能够升职,因此最近揽下了一项新业务。( K% F) ?5 C( J% ~) z) @* Y3 _   他希望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所以最近报了一个全年课程的英语口语培训班。, ^2 C' o3 @7 ?5 L1 v   他希望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所以参加了几个经理人俱乐部。# v6 |2 y! e0 B: F, u+ K0 l9 ~   他希望能够锻炼身体,所以最近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 o3 W9 i- C% A9 t& j r. z5 W3 @1 v1 c   他希望能够尽快找到女朋友,所以正忙于相亲。 ( g4 P& M( x5 e, |! }' U  他希望能够哄父母高兴,所以正在规划假期带父母去旅行。* S$ j% D1 K) E0 R   ……7 t* y. x8 A3 B; }3 S! c   末了,他总结一句:你们说我能不忙吗?我们只能善意地对他说:同一阶段只忙于有限个目标比较有效一些。 {, w: ~) |$ p3 H4 Z, h( {  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忙碌但并不算瞎忙,他们有清晰的目标,但问题是他们有太多的目标。每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忙得有章法、忙得有重点,才会忙得有成绩。$ E" J0 x1 n1 w: H) P- t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奥里森?马登曾经进行过这样一项调研:" ^. K. s" y) m" I& }* [: |   他要求参与调研的人写下自己的目标,不限个数,但是要相信自己这些目标都能够完成。 6 c- @% n( m1 g" D$ S  若干年后,对这些人进行回访时发现:那些只写下少量目标的人,大部分目标都达成了;但那些写下多个目标的人,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大多数的目标,剩下的有限目标他们完成得也大打折扣。9 r9 y, j3 T% W4 G. |7 Y/ L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是对目标的专注度。; Q% u( Y0 n6 n3 i' i+ R   我的那位同学同一阶段打算完成10个目标,纵然他拿出自己所有可用的时间来忙,又能照顾得了几个目标呢?千万别认为这种情况不多见,事实上,与“没有目标”相对应的,许多人都是“目标制造专家”。 / J) G8 L6 J' t* V  我们不妨做个小小的实验,列举近一年中自己所有曾经尝试过的目标,将其中已经完成或有明显进展的勾出来。结果如何?恐怕会让自己吓一跳吧!我曾经让许多人做过这个小实验,我的同事、朋友、培训的学员……找到了许多“目标制造专家”,同时也是“目标放弃专家”。 9 d2 [2 ?1 C5 _  为什么缺乏对目标的专注度,我们就容易放弃目标呢?因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给我们最多激励的就是越来越接近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如果我们同一阶段需要照顾10个目标,那么势必大多数目标都进展缓慢,最终结果就是人们缺乏有效的激励,在忙碌中逐渐遗忘了那些目标。- O$ ?# @# x) o( [# i5 m) { 马克?吐温说:“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如果专注于某项事业,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令自己都吃惊的成绩来。”同一阶段只设定有限的目标,提高自己对目标的专注度,绝不分散自己忙碌的价值,绝不在忙碌中迷失最初的目标,然后坚持到底。 0 E- n+ s4 M3 j. t; c2 _' ^+ e( p0 S E T/ R/ U 盯住目标,坚持到底 1 ]& }/ j8 O7 F/ l* T   亲历感悟:即使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会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更快地到达终点。 2 l1 K3 i/ {+ _3 B1 V+ U; [  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窜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在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竟然逃脱了。 * y0 M: m) F1 y+ r5 s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 J: Z, E3 Y) w3 f  学生回答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Q# e! d) x9 v( n2 F   “还有呢?”老师继续问。 6 I1 J7 A" a+ V `  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儿去了?”5 _; G/ }1 Z! O) d5 Y$ ~   土拨鼠哪儿去了?老师的一句话,将学生的思路拉回猎狗追寻的目标——土拨鼠上。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学生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分了岔,土拨鼠竟在大家的头脑中消失了。% _) e4 M& _6 U% a6 V. v   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许多时候都像故事里的情景一样,“土拨鼠”原本是最初的目标,但因为忙于应付一只又一只跳出来的“兔子”,竟然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土拨鼠”。因此,要想忙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忙碌的过程中始终紧盯目标,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坚持不懈。 4 Q/ E+ q" V7 @; S  例如,我现在的目标是健身。出于惰性,我会这样考虑:高尔夫……不是随时可以进行的运动;跑步……太机械化,难以坚持;跳操……需要跟着老师的时间,不自由;游泳……不能停,一旦停止就会造成体重的反弹……% h7 {$ A3 ?. C: a: A6 _( {   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更改目标而找到无数条理由,如果我们任由这些理由来干扰自己,那么没有什么目标是可以被坚持的。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每天所忙碌的是否仍然是为了最初的那只“土拨鼠”? + I1 Z, p) H N: H1 @+ y( M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主题为“成功秘诀”的演讲会,邀请丘吉尔前来演讲。演讲那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了。, Y8 P; P9 t7 r! Z5 {1 y0 M   丘吉尔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决不放弃;第二,决不、决不放弃;第三,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8 w: j4 f1 N L2 ^ }2 m   说完,丘吉尔走下讲台。 $ M c5 \* {# E: J6 a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0 O% a w' f5 w3 I0 S' h+ t# X  这场演讲成为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并非丘吉尔故弄玄虚,他是用一生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第二个就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参照第一个秘诀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 \( ?6 n3 q' L) |4 P& Y  只有拥有恒心,才能够孕育辉煌。我们达成目标的旅途是一场马拉松竞赛,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的对手,永远都是自己。 & m* Z9 V5 y% `$ Z- j( r$ { x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0 e: h5 m: j/ N u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了40年; 0 j% ~5 a1 D3 K" b  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7 m3 \9 n, W* j& E; b& G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用了36年; 4 {/ B ]; S0 a( `, Y# v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 D4 S5 j& N: x   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 m F& W$ Z7 i0 q/ q/ W; K   ……% D* I! p7 x/ ]4 [0 p3 c+ c   爱迪生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友。, m7 t) { ^" W5 ~, x* A% V: o   巴斯德说:告诉你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的精神。, u, _0 p L5 U) I   对于有目标且正为目标而忙碌的人来说,只要确定目标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只有盯住目标、坚持到底才能体现自己忙碌的意义。4 ] n- ]4 E2 D8 S" C4 h; H) R2 v l" H/ o0 B* j: F! w# B 经营自己的优势 2 h5 M8 J0 w1 ?' l. s  亲历感悟:没有人是全能的,成功的人只是比他人更懂得强化自己的优点并管理好自己的缺点。5 e/ H% s$ q5 A   盖洛普公司是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在对全球400余家跨国公司、超过8万名职业经理人进行调查后,将世界顶级管理者与众不同的优势管理思维总结为:一招鲜,吃遍天。6 I) v4 v! p6 C/ V# r$ M9 P   这种优势管理思维认为:没有人是全能的,成功的人只是比他人更懂得强化自己的优点并管理好自己的缺点,即扬长不一定补短,重在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优势。0 Y6 o: r. V% R' s1 r8 Z6 U   一名具备职业化思维方式的职场人士,必须结合这一点来挖掘自身的潜力。以微软为例,是什么造就了微软今日的辉煌?是什么造就了微软精英的成功?不是因为微软的员工每个都是全才,相反,微软雇用的员工中“专才”、“偏才”比较多,但是微软以及这些员工本身,都懂得将其自身的优势最大化,“人尽其用”,发挥最大效益。每个人优势最大化为企业带来了最佳效益,也为个人奠定了成功的基础。4 Q$ g- b- P9 \$ i" a; N   自称拥有1/4中国血统的泰格?伍兹(TigerWoods)孩童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高尔夫天赋,他3岁时就击出了9洞48杆的成绩,在5岁时就上了《高尔夫文摘》杂志,到18岁时就成为了最年轻的美国业余比赛冠军。1999年年末时,他的排名就已上升为世界第一。2005年高尔夫球王者尼克劳斯泪别英国公开赛宣布退役之后,伍兹更是成了当今世界高尔夫球界无可争辩的王者。 3 _) y5 I- W8 u( f. M1 g  多年来,泰格?伍兹在高尔夫球场上叱咤风云,集世界体坛首富、高尔夫球世界头号球星于一身,可谁又曾想到他在沙地上的表现却并不好。按照我们多数人“什么弱就补什么”的观念,他和他的教练理应花大力气提高其在沙地上打球的技能。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伍兹和他的教练却采取了全然相反的策略——在练习时,他们只花一些时间在这一弱项上,好让他在沙地上的成绩提升到一般水准,不致拖太多后腿,而将其他所有的练习时间全都投入到伍兹的拿手好戏上,让他的优势更加凸显。 . P: {' p |* [* U; |1 W  无论“老虎”伍兹还是微软的精英们,无疑都是众多人眼中的成功者,但如果他们只是不停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将个人优势最大化,相信都不会有今日的这一番成就。8 [ G/ ^; b0 {   在确立自己的目标时,我们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自己最有优势、最可能获得成功的方向为目标,让忙碌最具成效。否则,一旦选择错误,即使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气力,比他人忙上许多,也可能无法达成目标。8 a# |- n8 w! x& O( g1 i( K+ c- o   我们没有必要想方设法企图把自己的弱点转化成优势,我们为弥补弱点而忙碌远不及为了优势而忙碌所获得的认可和回报多。这就好比玩扑克牌,能让我们赢牌的,其实是我们手中的王牌。在职场中,能让我们脱颖而出的,同样是我们手中的王牌——我们独特的优势。工程师不识简谱,或者画家背不全九九表,那又有何妨呢! B' K3 k, X @  盖洛普公司还对全球63个国家的170万名工作者展开过一项调查,询问这些工作者:“在每天的工作中,你是否有机会做你最擅长的事?”结果只有20%的人回答有,而且当员工待在公司的时间越长、职位越高,回答有的比例就越低。. s! ^$ `, W# ]5 e1 V   为什么80%的员工觉得没有发挥自己专长呢?最直接的原因正是人们错误地假设:只要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很多事;每个人的弱点是他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为此,多数人总是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希望将自己的弱点提升为优势,虽然有些人可能成功了,但大部分人并没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与实际情况正好背道而驰,因为他把时间都花费在弥补自己的弱点上,使自己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其实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才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优点才是自己成长空间最大的地方。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改正了每一个缺点,而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点。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0 {2 J" T' u/ I' X因此,只要花一点精力管理自己的弱点,使弱点不至于成为成功的绊脚石,这样就可以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优点上来,以便使自己的优势更加明显。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的目标才是最可能实现的,这样的忙碌才是最有效的。 % Z/ f% H M; X& t4 ?. B 2 [& \. O% C2 @' g把握人生和事业的节奏 ' y5 S5 N4 u! B9 n% S   亲历感悟:我们真正需要超越的是自己,对任何人的超越其实都是通过超越自己来实现的。 7 u# q+ }1 f1 U5 c4 C; u4 v) M  一个人要穿过一片号称“死亡之地”的沼泽地,因为没有路,所以只能试探着不断往前走。幸运的是,最近两三个月来这个地区干燥少雨,沼泽地地表失去大量水分,所以变得比以往结实,这个人左探右试,一路小心翼翼,最终竟然成功地走了出去。 / V ^% U z3 X( z& J- e5 H  不久,另有一个人也要穿过这片沼泽地,看到前人的脚印,便想:这一定是有人走过,沿着别人的脚印走一定不会有错。于是,用脚试着踏去,果然实实在在,于是便沿着第一个人的脚印不断往前走。没走多久,他竟然一脚踏空沉入了泥潭。 # H! K2 M: |3 f3 z  为什么沿着第一个人的脚印也会沉入泥潭呢?原来,第一个人穿过后没两天这个地区雨水增多,原来能承受一个人重量的地方变得比以往松软了许多,陷下去也就在所难免。 6 l" m3 [6 S8 J: t1 n+ y7 R& T  两个人沿着相同的路线穿越同一片沼泽地,为什么结果迥异呢?5 x$ s$ V X3 j) g* N% O* ~. j7 J   第二个人的失败就在于他没有注意到穿越沼泽地时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变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第二个人的问题也是我们多数人的问题: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别人成功的轨迹、人生和事业的节奏,却往往忽略了其他人在走过不同阶段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别人的路线和节奏,我们可以模仿,但相应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却不能复制,所以机械地模仿别人往往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1 W7 |0 x9 k0 r- q6 M2 y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和事业发展的节奏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不妨来看看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公众人物的人生和事业节奏。 3 m. \6 ^% } o6 e7 }0 S  比尔?盖茨18岁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20岁退学与另一个伙伴保罗?艾伦创办微软公司。经过30年的发展,他不但让微软成为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软件生产企业,而且他的私人财产也达到世界第一位,成为全球首富。 s5 b; t9 {" H1 }6 w   力帆集团掌门人尹明善,1979年在他41岁时摘掉已经戴了20年的“******”帽子,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此后,他做过工厂的英语资料翻译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英语教师、重庆出版社编辑。1985年底,他毅然决定放弃“铁饭碗”,自己创办了重庆长江书刊公司。在此期间他编辑发行的《中学生一角钱丛书》发行量突破千万册,由此掘得自己的第一桶金。1992年,54岁的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投资20万元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到2003年,尹明善用12年时间就把一个资产20万元的小厂发展成拥有17亿元资产的大型民营企业,个人资产近5亿元人民币,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1 w! z1 s T, l% P$ D! N9 f( Z; l   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在大学毕业工作5年后的1998年11月,27岁的他与其他几个创始人一起创办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化腾在短短5年时间里就成功地将腾讯从一个刚创立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之一。 * B( F* Y# P/ ?) m  同是创业,同是取得重大成就,但他们的起点、过程都截然不同。对于普通人而言,不同人的人生轨迹同样也相差甚远——小部分人在二十几岁时就小有成就,而更多人的人生和事业则要等到三十几岁才能步入快车道,还有一些人则可能要到四五十岁才有比较大的起色…… R* l- G; J5 z4 c& q, M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或许了解自己的优势,或许知道善用自己的长处,但总是忍不住按照别人的脚步来衡量自己的速度,总是以别人的轨迹来衡量自己的方向,亦步亦趋,结果往往在盲目的对比参照中,在盲从于别人的步伐时打乱了自己的节奏,甚至迷失了方向和自我。. e' C( E+ R4 s' w, |3 h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活法,因为彼此的起点不同、原始积累不同、可以使用的资源不同……这就注定我们要走自己的路。7 K7 ^/ q% A( B( g! q8 a   走自己的路,我们无须担心被任何人超越,因为我们真正需要超越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对任何人的超越其实都是通过超越自己来实现的。 9 O; g+ T; O/ P$ p! Y3 S6 u  只要能盯住自己的目标,以实际行动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一天一点积累,我们的中期和长期目标就能在行动中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短期目标得以实现。+ K- K# m0 e7 j! y. d ; f5 ?% K! H$ m3 C为自己的目标画张地图 3 ]' X% \! F$ t# N  亲历感悟: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的平衡,需要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整合。" N* h" L% x7 }5 x0 S   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计划时,都会用长期的观点去考量。同时,班菲德博士发现那些失败的人都只有短期的观念。他们几乎不做长期计划,他们更关心眼前的利益而非未来的成功与成就,着重短期的欢乐而非长期的经济保障及成功。因为这样的态度,他们选择短期计划,而导致长期的困苦生涯。, E# X+ h+ L# F6 P8 l4 t% y9 V   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的平衡,需要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整合。当我们把大目标想象成一座金字塔的塔尖时,那所制定的每一个小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通向塔尖的塔身。 , F% x2 m' F& R, c, {/ m, n  为了让我们的忙碌不再盲目,不妨为自己的目标画张地图。将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列出来,明确实现目标所必须经过的步骤,将对实现目标无益的要素去除,为那些有必要完成的步骤安排先后,为自己规划一条实现目标的最佳路线。 0 K2 @8 w: c4 s1 o! N# @; r  我的一个朋友在这方面的规划就做得相当好。; G, Z1 o" i! G9 [, v" g' O; A   他目前任职于某世界500强企业,他的目标是5~10年内成为这家企业或同等规模企业的中国地区市场营销副总裁。" z2 |. {2 M- A; H, C& V   而他的目标地图则是:2~3年市场部执行人员,以优秀的业绩升任市场部主管。在主管职位上工作2~3年后,根据公司的政策,主管以上级别员工可以申请职位轮调,而成为市场营销部高层需要市场部和销售部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他会申请一个销售职位进行职位轮调1~2年。 7 L( k. ^8 `# `4 @$ t: Y1 l* W6 Y  接下来他将有足够的资质成为市场部经理级别的员工,同时他也会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届时他将选择两种方式提升自我,一种是去攻读一个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工商管理学硕士以期突破;第二种是在所工作的企业申请亚太区职位轮调的机会,获得公司管理层的认可,以获得未来职位突破的机会。. b) y$ \, t6 v+ S3 `4 U   目前他正走在自己的目标地图上,已经有很大的进展。虽然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短期计划,但是他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5 s& ] @! M! c3 z& I  我很佩服他。虽然他很忙,但是忙得丝毫都不盲目,知道自己要什么,已经走到哪里,将要走向何方。 3 q$ L% b6 ?) K! Z K  相比之下,我遇到过太多的人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目标绘制过地图: . _. l9 z0 E$ z  他们声称要开办有特色的连锁茶馆,但是目前却每天忙碌地做着公司文员的工作。4 a4 x8 @$ J) L S   他们声称要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但是目前却每天忙碌地面对电脑做数据分析。 6 U8 b4 O( L$ b" ]. m @  他们声称要完成公司的业绩指标,获得升职机会,但是目前却每天忙于发牢骚、嫉妒同事、责怪老板。* Q. B( P6 t) w7 F! `   ……( R( V! V" X$ [4 e5 i( g( n7 i   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如此忙碌,环境又不断发生变化,只有心中始终有一张目标地图,才能够帮助自己无论面对多少生活琐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才能够帮助自己从复杂的情况中提炼出简单的行动计划,从而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b+ `" z# f* u' |9 l; j 3 Q M5 t! A5 x, F 化整为零,循序渐进 ( o. ]8 E5 i' R# a) ^: K! A& m% D   亲历感悟:成功正是一个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 4 J3 t8 E+ q* i$ d2 c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 L4 e+ H9 K2 @3 K" x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十千米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 j4 ` \$ y' g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千米,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他们的情绪就越低落。+ R' b6 v o! X; F _9 T& U# m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程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往前走。当走到全程的3/4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 X) O& u: B9 s F# x: n0 E$ n0 K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千米都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 R5 c6 N+ m% N, w* V  心理学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不断将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的话,那么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样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实现目标。0 W7 p: k2 F8 k$ H   我遇到过许多人,他们内心虽有一张清晰的目标地图,但是因为面前有太长的路要走,有些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畏。因此,为了不让自己在忙碌中丧失信心,我们需要将目标分解,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来不断激励自己,将长距离划分为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 e- ^9 R& x: r( V _. J   1968年某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要在加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菲利普表达了自己的构思:“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 X4 `+ H# i2 P0 ]9 ]5 G  菲利普问舒乐预算多少,舒乐博士坚定地对他说:“事实上,现在我一毛钱都没有,所以对我来说,10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并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捐助者的到来。”* ] k$ X9 Z8 E& B; D   教堂最终敲定需要的预算是700万美元。这个数字不但超出了舒乐博士的承受能力,甚至也超出了他的想象范围,其他人也都对舒乐博士说“这似乎不可能”。8 t9 _1 s' l" L   但舒乐博士却想出了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法。他在一张纸上写着“700万美元”,然后在这个目标下面写道: U7 {5 \) X$ }% ]9 A2 k! s  1.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 {. B+ A+ K" @+ _" g  2.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7 k' M0 `2 \1 D0 L% Q! d* J$ B   3.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o# n1 ^4 `& w& p" h9 F   ……* F7 u- h6 \$ L$ S9 L3 J   9.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8 i4 E, h! K G  10.卖出教堂1万扇窗户的署名权,每扇700美元。: ~. F8 A9 t( Q) T" I   在这神奇的化整为零的方法作用下,舒乐博士历时一年多筹集到了足够的款项。据说,水晶大教堂最后耗资2000万美元,但是在舒乐博士将这宏伟的目标化整为零之后,奇迹般地募集了足够的资金,让这个大教堂成为了加州胜景。 6 W' H# V. p' l4 }% f7 ~  这张目标地图原本令人望而生畏,似乎这是一个无论如何忙碌都无法企及的目标,但是化整为零之后,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可实现的小目标。即使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但是因为可以看到为了每个小目标而忙碌的回报,就使得自己能够不断应对压力和挑战。) I6 N; m9 L M J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0 z8 @, k3 l* A% p* \8 t; P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 c5 e' z! e1 E K. t- Z大家对他所谓的“智慧”都有些迷惑不解。10年后,他在自己的自传中道出了这个“智慧”的真相:“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6 I5 E4 M8 u) a" P$ k   第一个标志……第二个标志……第三个标志……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态度帮助山田本一获得了世界冠军。美国著名作家赛瓦里德说过:当我打算写一本25万字的书时,一旦确定了书的主题和框架,我便不再考虑整个写作计划有多么繁重,我想的只是下一节、下一页甚至下一段怎么写。在六个月当中,除了一段一段开始外,我没想过其他方法,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Y0 p; P$ u& B1 G; X, g% W不要畏惧过于遥远的目标,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企及的小目标就是追求理想的第一步。不要抱怨每天忙碌于如此多的琐事,成功从来都无法一蹴而就,只有循序渐进,让每天的忙碌都发挥功效,才能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0 ^8 f) h7 R4 a- M第2章 忙,务必忙到关键处( f2 X' _1 m6 N 我们每天都在忙,但又有谁认真思考过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忙得正确、忙得合理吗?为什么我们永远都觉得时间不够用、琐事太多、问题层出不穷呢?是什么原因使我们都变成“救火大队长”、“修复重复问题专家”,甚至“无效工作狂”?6 I1 _% t- P' x* ]! D 提出正确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大半 $ e3 x S' |' Z8 a1 u9 ?3 L. r  亲历感悟:要想不被问题困扰,忙而不乱,就必须首先发现问题,找准问题。' }) n9 k% F8 s0 J$ J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来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u1 O% `5 I$ y$ G- l" a   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可口可乐的部分市场被百事可乐蚕食,如何收复失地成为可口可乐新上任的CEO古兹威塔最重要的任务。) m4 ~9 P) j: [4 g% X9 ?   可口可乐的管理者提出了各种方案,试图从百事可乐的手中抢夺市场占有率。当大家都将问题聚焦在与百事可乐竞争的问题上时,古兹威塔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6 ~3 ]; ]. V, ^4 q   “美国人平均一天消耗多少液体饮料?” 4 g9 [* B9 V& ], T  他的下属回答:“14盎司。”8 P# S" h. a" L   古兹威塔继续问道:“那么可口可乐占其中多少?” % j+ W S, X+ r6 u  答案是2盎司。 2 q- [2 s1 g- P9 s [& m  由此,古兹威塔做出了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决策:让可口可乐成为饮料市场的消费主流,挤占市场上那12盎司的水、咖啡、牛奶等,而不仅仅专注于同百事可乐在几盎司的可乐市场的争夺。可口可乐的目标是:当人们想要喝些什么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可口可乐。 . f; [ a$ @2 L, t  为此,可口可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其在整个饮料市场的占有率。通过提出正确的问题,通过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问题,可口可乐再次超越了百事可乐。( D8 y, g' {7 w: e5 [   可口可乐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并不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正如哲学家海森堡所说的,“提出正确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如果我们解决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所进行的改进也丝毫起不了作用,为此再忙再累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样的忙不在关键处,没有忙到点子上。要想不被问题困扰,忙而不乱,就必须首先发现问题,找准问题。 ; i5 D0 |* Y0 A+ V# T! ^" L i8 p7 c$ d/ c 不要将问题复杂化 5 S* P4 J, N" F( ^& M  亲历感悟:其实事物的本源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路,将问题简单化,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a' `, T% o/ M2 \- w! r5 N4 ~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他就是要告诫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 r2 k3 S T: Z7 p" w& e% j  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曾经指出:“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 0 i! w& y9 Y3 n! Y" N3 O9 p( K( r  英国一家报纸曾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人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被毁灭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死亡的命运。+ B& Q9 _+ A! k5 k z% k' h   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 G0 t5 P8 p$ Z( Z& a& [1 g  问题刊出之后,信件如雪片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原因。 * u3 |# @$ R, h: Z" f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下去。 " d! ~6 O! ^* g7 R1 e1 _. @! O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我们要判断的问题是如何丢出一人以减轻载重,使得其余两人得以存活,而不是判断环保专家、******专家、粮食专家哪一个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科学家。. \* j" q$ R5 Y) K   其实事物的本源是很简单的,但人们往往把它们复杂化。而将问题复杂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问题的实质。 $ H3 c0 E; Q! ~% M4 L  在微软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书《CodingComplete》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微软公司附近有一个咖啡馆,顾客可以不断续杯海饮,咖啡馆提供用两种不同咖啡豆煮的咖啡,价格相同,杯子的分量也相同。但人们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这家咖啡馆的女服务员都有着不可思议的好记性——每当客人要续杯的时候,她们从来不需要问客人曾经选择的咖啡种类,却绝对不会把客人选择的咖啡种类搞错!而且每个人都是如此!5 S1 @% i& b& J( _0 @! h; Z5 {   秘密原来不是这些女服务员记忆超群,也不是她们受过特殊培训,更不是咖啡杯上有感应的装置,而是在于装咖啡的马克杯上图案颜色的不同!女服务员上班第一天就被告知,咖啡杯的图案是红色的,是A咖啡;图案是蓝色的为B咖啡。9 K+ [2 Q; u5 N/ }# ?; i# W( ^ 一个简单有效的规则比什么都有效!这就是KISS原则的神奇之处。KISS是“KeepItSimpleandStupid”的缩写,这里的“Stupid”不是愚蠢,而是大智若愚。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思路,将问题简单化,从而把握问题的本质。% D, b* s7 J# Z+ z* h + {8 p4 B8 E% @2 ^8 S5 t7 W5 f 将问题消灭于无形 ; N8 o; E K" d/ ~9 V* E( `  亲历感悟:“问题管理型”与“预防管理型”之间,后者更有机会成为高效能的管理者,因为预防性的事前管理胜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将问题消灭于无形才是最有效的选择。; d* n, Y$ Y. m9 F6 p7 m% z' q   俗话说得好,“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此话形象地提醒人们发现问题苗头,应该及早解决,预防胜于治疗;只有平时把工作做好了,做实了,做细了,才能少出问题,甚至不出问题,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8 h0 F4 P4 @/ r! Z   没有做好预防性管理的企业,通常会因为问题成堆而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问题,自然投入到预防问题上的时间和精力会减少,从而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可见,预防性的事前管理胜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将问题消灭于无形是最有效的选择。 7 [" `+ d! Q* g6 c* u- q# R7 `4 q  李军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平时常常忙得四脚朝天、疲于奔命。有一回,他的朋友问他为何那么忙。他长叹一声道:“我来跟你说说今天上午发生的那几件事情吧。” ~! @: l1 d2 }) R; A: b$ c  “我今天早上刚进公司,就有几个人找我汇报问题。首先是公司的前台,她告诉我早上有客户打电话来抱怨等了一个晚上都没有收到我答应昨天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我立即去查自己的邮箱,发现信件太大被退了回来。 " h3 j! y: |) p1 w+ h" J  赶紧把邮件分批发出之后,接着项目执行部的同事就来问我,为什么客户说活动场地布置不符合要求。我想起来客户的确说过场地要求的问题,但是我以为他们会与项目执行部的人直接沟通。结果我只能忙着跟客户解释并马上做出补救的安排。 K0 x1 p7 B3 Y( @   两件事处理完之后,就已经快到中午了,没想到策划部同事又来找我说明天是一个提案的截止日期了,但是我还没有提供充分的资料给他们。结果我中午饭都没吃就忙着准备资料,哎……”; M' b' h+ v! \+ ~2 ?/ w& z. G   究竟我们是因为太忙而无法预防问题,还是因为我们没有预防问题,才导致我们太忙呢?在企业中,问题管理型的管理者往往多于预防管理型的。习惯于“问题管理”的管理者,属于事后纠错式的管理,即哪里发生问题,就到哪里解决问题,最后往往成了救火大队长。这种管理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而不能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习惯于“预防性管理”的管理者,则在问题发生前或在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 X, s/ C: R5 Z$ [ 2 r/ R" {% {, U% ]" k3 Y2 ^: r! J/ H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 J. k$ B$ D8 f; i7 k: i" W5 I% {   亲历感悟:关键的小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关键的小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职场人士要想使自己忙碌的价值最大化,就要把自己的时间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最有价值的20%工作上。9 T* Z* H1 E" P: R! k6 k4 A8 D# {: w   早在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研究英国人的财富和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占人口少数的富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而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穷人却处于贫苦的边缘,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这种“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就是80/20法则,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即指20%的事态成因,可以导致80%的事态结果。当然,80/20并不是精确的关系,而是方便的比喻、典型的模式。 1 E7 U2 k& d6 `0 G) I4 Z, q  该法则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很多现象,因此具有普遍意义,几乎适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所有方面。例如: 9 q' \" |7 _: ?6 |  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努力只带来20%的结果。# p) U: q5 j; b1 i6 f8 N) ?   20%的产品带来80%的销售额;反之,80%的产品只贡献了20%的销售额。8 s2 K$ {" v/ c+ e# v9 Z   20%的顾客产生80%的销售额;反之,80%的顾客只产生20%的销售额。 ( l6 P5 @- h) J1 A  ……7 S1 b5 r" a" I1 p2 F6 Q# ]   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关键的小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关键的小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0 M' l# O( T% d2 I9 w8 ~% Z5 ]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把握到“关键的少数”,才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要撰写一份产品宣传海报,其中产品名称、规格、价格和联系方式等就是“关键的少数”信息,一旦它们出错就可能带来比其他内容出错更严重的后果。 # Z4 q S5 \5 [8 u, U8 F% p, s0 a; O   琐碎的事情往往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产生的效益却并不大。所以,职场人士要想使自己忙碌的价值最大化,就要把自己的时间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那最有价值的20%的工作上。 ' C9 w7 h. E3 h1 G1 Y' }将最紧要的事放在第一位 % l e% U; |8 B% s3 R7 i% r  亲历感悟: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9 T, a4 w7 g; x/ ^5 L   为什么许多人都在勤勤恳恳地做事,但结果却不一样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人缺乏洞悉事物轻重缓急的能力,做起事来毫无头绪,完全被烦琐的事务牵着鼻子走。' u: |+ ~9 s q1 R* n   为了抓住工作的关键,分清轻重缓急,我们可以按紧迫的与不紧迫的、重要的与不重要的,从“轻—重”、“缓—急”两个维度把事情分为四个类别:重要而且紧迫;重要而不紧迫;不重要但很紧迫;不重要也不紧迫,如图2-1所示。2 W$ |: H a3 I9 ]8 U5 V5 d7 h   图2-1按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工作划分为四类6 a* }* m( v' e$ s; ^+ h   在低效能或失败的人中,不少人最易犯的错误是把“重要的事”与“紧迫的事”混为一谈,分不清什么是重要的工作和紧急的工作,整天忙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德鲁克的话:“最没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没用的事的人。”通常我们可以按下面的优先顺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工作。# L5 c9 X) d+ B; ^8 ^' @   重要而且紧迫(指危机、意外及有时限的事):马上处理。2 |6 U& F t2 O5 b   重要而不紧迫(指未来发生会影响到现在的事):好好规划。8 {: Z: C6 k4 Z: V" |/ [   不重要但很紧迫(经常发生的事):马上办,但只花一点时间;请人代办;或者集中处理。+ Y; e, O5 ?( O8 K M9 s( K( Z   不重要也不紧迫(每天例行的事):有空再办。 ) G$ k: Z# h( [ L; u+ p  假定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某公司后天就要召开营销工作年终总结和来年营销工作规划的会议。最近一周某营销经理有这样几项工作待办:①制定明年的营销计划;②撰写年终总结;③向自己的客户拜年道贺;④与各部门负责人进行例行的工作交流;⑤接听来电;⑥与自己的部下年终聚餐;⑦收发邮件。 ' l; g! B0 A* E2 A. k$ c  根据上面对工作的划分和处理方法,其中①、②为重要而且紧迫的工作,需要马上办,而且还要抽出整块的时间来处理;③、⑥、⑦为重要而不紧迫的工作,需要好好计划一下;⑤为不重要但很紧迫的工作,可以自己处理,如果实在太忙,就请助手代为处理;④为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留待有空再办。7 |. ]. B2 M6 [8 B4 o   多数人宁可做令人愉快或方便的事,也不愿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处理。但是没有其他办法比按重要性办事更能有效利用时间了。试用这个方法一个月,我们就会见到令人惊讶的效果。当然,会有人问:“我们从哪里得到那么多精力?”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得到精力,只是学会了把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 U2 w6 i; a+ U4 L" j0 p- S) R8 l: X5 X/ ?1 K 每次只做一件事 ' e: L* ?& \( ~$ D. M8 L  亲历感悟:卓越的职场人士往往懂得专注于一项工作的重要性。( z# N4 D4 l# z4 ?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突然电话铃响了、同事请求协助、下属需要我们帮助解决问题、上司又给我们新的安排……于是我们不得不被迫中断进行中的工作。这样来回折腾几个回合,很可能连一件事情都没完成,甚至还会因为不断地被打扰而忘了刚才手头正在做的事,刚刚理清的思路也因此不能再继续深入下去。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频繁出现的干扰呢?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启发。) Z0 K |9 j+ k) Q   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10平方米的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 M2 m- }# ?$ d# J7 ~3 @$ H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力,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Q8 t: n. b9 W4 Y9 \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1 b( U% O; a6 n' x2 y% \2 w   “春田。”' N& R( P! Y5 E0 m# f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 H$ s# ^+ M l8 u8 k0 S3 D* {3 y  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5号站台发车。你不用跑,时间还足够。” - S8 q, b: C# F  “你是说15号站台吗?”$ `$ R y$ E1 K$ T6 E; p0 x   “是的,太太。”4 x, V% @1 A& O. R" j$ {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高贵的帽子的那位男子。但是,没多久,那位妇人又回头来问一次站台号码。“你刚才说是15号站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力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妇人了。9 H6 R8 f' [ s- s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l0 |2 N# t* b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 z/ m, c1 S* ]6 c9 w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解决因为工作不断被迫中断而变得效率低下问题的良药。德鲁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就“每次只做一件事”发表文章,以他96年的丰富经历非常肯定地指出:“我还没有碰到过哪位经理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以上的任务,并且仍然保持高效。”- q7 m5 N* p ^/ O6 q   卓越的职场人士往往懂得专注于一项工作的重要性。$ H+ ]) H# m) [+ v. G( q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经为了提高公司业绩而求助于效率专家艾维利。艾维利告诉舒瓦普能够帮助他把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则表示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实上公司业绩不尽如人意,他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更多的行动。他告诉艾维利:“应该做什么,我自己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些计划,我可以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来决定。”* q% t/ S, ~, M4 V( K! A5 l+ N   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他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接着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费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纸条拿出来,处理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五件事,那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G7 ^1 w& X/ X% h1 t 艾维利又说:“每天都要这样做。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做。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7 s* ?. M+ ?$ z% `% r: ?9 O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小时。几个月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半小时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后来有人说,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得1亿美元。 % T3 x3 y; l- p2 h' V3 e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必须学会每次只专注于一项工作。这将帮助我们把时间首先运用在最重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工作上。 - D* A- Y! t# K 4 f v. f/ C$ o9 m I, T为个人的价值而不是薪水工作 ; ~% y3 M7 y; v# }; O  亲历感悟:工资是公司给人力资源定的价格,是随时可以调整的;而价值却是我们可以创造的,任谁也无法带走的。因此,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忙碌的方向和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价格还是自己的价值呢?7 I, ]5 w. _$ v8 _6 }   一天,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日本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年轻人很珍惜这次采访机会,做了认真的准备。因此,他与松下幸之助先生谈得很愉快。采访结束后,松下先生亲切地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一个月的薪水是多少?”“薪水很少,一个月才一万日元。”年轻人不好意思地回答。 * ]9 t7 v# C4 C  “很好!虽然你现在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其实,你知道吗,你的薪水远远不止一万日元。”松下先生微笑着对年轻人说。 & |9 c$ E8 }) [. J  年轻人听后,感到有些奇怪:不对呀,明明我每个月的薪水只有一万日元,可松下先生为什么会说不止一万日元呢?2 W/ t& V0 C: O( D; m   看到年轻人一脸的疑惑,松下先生接着道:“小伙子,你要知道,你今天能争取到采访我的机会,明天也就同样能争取到采访其他名人的机会,这就证明你在采访方面有一定的潜力。如果你能多多积累这方面的才能与经验,这就像你在银行存钱一样,钱存进了银行是会生利息的,而你的才能也会在社会的银行里生利息,将来能连本带利地还给你。”, D, `9 y4 }6 ]8 G, ^   对于成长中的职场人士来说,注重才能的积累远比注重薪水的多少更重要。薪水是对我们现有能力和价值的认可,是我们现有价值的兑现,而能力的积累则可以使我们的未来价值增值。 # @3 `- t( s1 n% ^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0 Y& t% s6 ]& H9 |: b9 a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台下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台下仍然有人举手。! \3 }% m: \$ S2 K. d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通常都会服务于许多不同的公司。在这些角色和公司变换过程中,是什么真正决定我们的薪水呢?是你的前任老板给你的薪水吗?显然不是,真正决定你薪水的正是你在老板眼中的价值,即创造价值的能力。就像那张20美元的钞票,只3 l. f& `& X# ~ 4 e! C* `/ I' a2 G2 i) E 要你‘货真’,肯定就有人会出相应的价格。”! I) l/ e. S7 z2 [7 g( k% m   曾经有不少朋友向我抱怨说工作忙,薪水却少得可怜。对此,我常常会问他们:“作为职场人士,你的价值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的价值就是我们对公司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即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我们的价格则是公司给我们的薪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和价格呢?也许下面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 m/ p2 F# O+ l1 b* G  一家公司招聘业务人员,招聘广告一发,应聘者接踵而来。招聘主管发现,其中一位应聘者资历显赫,非常适合,但对于公司来说,有小庙容不了大佛的顾虑,因此招聘主管对他不抱太大的希望。面谈时,招聘主管也很诚恳地告诉他,依据公司规定,无法给予太高的薪水。没想到他竟然愿意接受不到他原来薪水一半的条件,这让招聘主管有点意外。正式上班后,他也没有出身大企业的骄傲,准时上班,报表填写得清清楚楚,勤跑客户。不久,他的业绩远远超乎大家原本的预期,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司破格让他晋升,而且大幅度加薪。6 F' ~+ s9 y. T5 G- X. U( ?9 L   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在前一家公司已当上了主管,工作相当顺利,薪水也十分满意,原以为可以衣食无忧,没想到公司投资失败,老板不知去向,让他们哭诉无门。在此期间,他也曾经因为薪水无法与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怨天尤人,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挫折和沉淀之后,他选择了重新出发,重新体会到价值与价格的差异。 , I3 n. g1 V5 }+ x 工资是公司给人力资源定的价格,是随时可以调整的;而价值却是我们可以创造的,任谁也无法带走。 : R+ w2 d$ h7 x" { L5 o5 r  因此,在忙碌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忙碌的方向和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价格还是自己的价值呢?$ X* X. o) k( Y6 L- `2 u* i1 e 2 K* T, R) T6 _: J" T- o 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5 w, q6 K0 I, G; O$ [$ b  亲历感悟:工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更像是一种投资关系。因此,我们的忙碌不应该是一种被逼无奈的行为,而是为自我增值忙碌。* ~7 y) q3 g5 P# _* p/ W2 q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又该以怎样的心态行走于职场呢?看看下面这则故事,我们也许能有所悟。 , q1 N! X' R0 {/ J7 R1 {1 x5 ?  1901年,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年薪百万美元的高级打工仔——施瓦伯。 0 R! l, Y7 A, O9 J  施瓦伯出生在美国乡村,只受过短期的学校教育。15岁那年,他就到一个山村做了马夫。3年后,他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所属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一踏进建筑工地,施瓦伯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优秀的人的决心。当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因薪水低而怠工的时候,施瓦伯却默默地积累着工作经验,并自学建筑知识。 8 k" N$ _. R- d# G 在那些打工者中,一些人还不时讽刺挖苦施瓦伯。对此,施瓦伯回答说:“我不光是在为老板打工,更不单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远大前途打工。我们只能在业绩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所得的薪水,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获得机遇!” / S* n7 q4 j# U/ h  某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施瓦伯又像往常一样躲在角落里看书。正好被到工地检查工作的公司经理发现,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中的书,又翻开了他的笔记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经理把施瓦伯叫到办公室,问:“你学那些东西干什么?”施瓦伯说:“我想我们公司并不缺少普通员工,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对吗?”经理点了点头。 ; L, E! ~! i- h' B  不久,施瓦伯就被升任为技师。后来,施瓦伯一步步升到了总工程师的职位上。25岁时,施瓦伯成为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39岁时,施瓦伯成为了美国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年薪100万美元。而当时,一个人如果一周能挣到50美元,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1 l+ D0 C8 }0 a) ~+ H/ y  就像施瓦伯一样,我们在为公司的事业大厦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在建筑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那就是我们的职业前途。更重要的是,职业前途是一座特殊的“房子”,我们几乎不可能抹平重建,它需要我们每天敲进去一颗钉,加上去一块板,或者竖起一面墙,在平凡而漫长的工作中一点一点地设计和建造完成。 0 W r9 I! c+ f/ t4 `; h, K/ Y施瓦伯是我们每位现代职场人士学习的榜样,他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优秀的职场人士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今天的努力并不完全是为了现在的回报,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9 a& \0 h$ a0 ]0 p }" s 第3章 忙,但一定得忙出成效$ D, L" Q9 }, i- P 工作中,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忙,忙得很被动,总是被事务追着、赶着,人几乎成了工作的奴隶;第二种忙,忙得很主动,忙得有条不紊,人是工作的主人;第三种忙,忙得有些虚伪,因为这时已经开始把忙与成功、闲与失败联系到一起,所以这样的人总是想着法子让自己忙。 7 [; Z3 v* u' M! Y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 W, Z2 Q+ e. v5 L3 o/ f   亲历感悟:现实中,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时时反省、总结却可以使我们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 x$ p( _, h7 n% k3 r  有一名探险家到南美的丛林中探险,找寻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他雇用土著人做向导及挑夫,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朝着丛林的深处走去。尽管土著人背负着笨重的行李,但他们的脚力过人,仍能健步如飞。在整个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总是探险家先喊着需要休息,让所有土著人停下来等他。一连三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实现了原定的计划。( c! P9 N/ w: D; U0 U   可是到了第四天,探险家一早醒来就催促着向导准备上路。不料土著人却拒绝行动,探险家对此感到非常气愤和不解。经过沟通,探险家终于明白,土著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种神秘的习俗:在赶路时,皆会竭尽所能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便需要休息一天。当探险家进一步询问原因时,向导的回答让他受益终身:“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疲惫身体。” ' S5 o) V6 C) O; x  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忙碌成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常态。在这样的忙碌中,我们常常只顾着埋头拉车,却少了抬头看路,少了思考、总结再前行这重要一环。* b5 ]7 Q9 J) J) |0 o# M   中国古话说得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现实中,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时时反省却可以使我们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有不少朋友总是抱怨自己忙,没有时间,殊不知经过休整与总结能让今后的忙碌更具成效。2 X1 N2 V: ^. c2 J; H! V   从20世纪80年代起,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为期一周的“闭关修炼”。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他会把自己关在太平洋西北岸的一处临水别墅中,闭门谢客,拒绝和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任何人见面。通过“闭关”使自己处于完全的封闭状态,完全脱离日常事务的烦扰,静心思考一些对公司、技术非常重要的问题。盖茨的“闭关”不只是一种休息方式,更是一种高效率的工作模式,是一项让整个微软公司和他自己能忙在点子上的重要工作。, y' r" z) ^) o$ p   所以,忙碌的人们,请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吧。( B$ n: c+ A4 K % U( ]* @, g+ e- h) D" X: [0 Q6 Z/ E 努力工作,更要聪明地工作 - [( O" Q- t1 ?) W- @! ^8 e   亲历感悟: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蛮干很难得到认可和赏识。# A3 E$ s# ~2 J0 W   在对业绩不佳的人进行评价时,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在这种环境熏陶下,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自己对于企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认为只要忙碌地工作着就可以了,却不关心这样的付出是否真的产生绩效。很多人衡量成绩的标准就是自己的付出,而不是付出所产生的效果。: z* v! o2 B! O/ _7 I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业绩的考核逐渐转变为以结果为导向,过程是重要的,但结果更重要。如果付出很多却没有回报,那只能是做无用功,再忙也是白忙。 : @3 T( u& r1 n" m7 t- T  小张与小黄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并同时进入一家中型企业。' G7 `5 ]$ b7 \   小张工作努力认真、踏实肯干,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而且还常常自动留下来加班,天天工作到很晚才下班,但遗憾的是工作业绩平平。 c' |# R3 Q& G3 M- S   小黄呢?如果用传统的“认真”来衡量,他则有些“不务正业”,他的想法和做事的方式都与众不同,从不墨守成规的他总是琢磨一些“懒办法”——别人两小时完成的,他就想办法争取一个半小时完成;相同条件下,别人做到10分的效果,他要努力做到12分……主管交给他的任务,他不但能完成得干净利落,而且效果都能令人满意。做完主管安排的工作后,小黄还经常主动向主管申请做一些额外的工作,而且工作之余他还经常主动去找同事、主管交流工作中存在问题,很快就与大家建立了很好的工作和私人关系。- r! c) q7 O B* W1 Q   一年后,小黄得到提拔并被委以重任,小张则只获得象征性的加薪鼓励。 3 j- j" F* i( V4 J  这让小张心里非常不平,认为小黄工作没自己认真,而且还总是逢迎拍主管马屁,凭什么业绩考核反而比自己好?而且还受到公司的重用?自己为公司付出了那么多,反而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他越想越觉得不好受,于是向总经理递交了辞呈。 d& x' S" ]0 X" p4 B& Y+ X+ f2 k! v   现实中,类似小张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人们习惯地认为“老黄牛”式的员工就是好员工,但事实上,“努力”工作的人并不一定会受到上司的赏识。即使你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如果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要想得到老板的赏识也是不太可能的。在这个以效率为先、靠业绩说话的时代,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蛮干很难得到认可和赏识。 # a! f. f: S+ c" [5 V- v  曾经,我们以“老黄牛精神”激励人,让人人都做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有埋头苦干的精神已经不够了,我们不仅要努力工作,更要学会聪明工作。, l5 _) l& x/ \2 E. b2 [( b   唯有既肯干且干出成绩来的员工,才是不会被淘汰和取代的人才。7 K' X/ @$ {( i ; s3 { q/ q% Z$ |: N工作要做对,更要做到位 2 q/ `- b, s, g- }( f   亲历感悟:高效能的员工重视自己的贡献,他们往往为结果工作并对结果负责。唯有那些重视结果并对结果负责的人,才能忙而有序,忙出成效。8 t6 {( g/ ^2 D H- C   与小黄相比,小张究竟缺什么呢?为了让小张心服口服,总经理想出了一个不错的办法。就在小张工作的最后一天,总经理找小张谈话。刚好中秋节快到了,公司正在考虑该买什么礼物送给公司员工。总经理说:“小张,麻烦你到西门水产市场跑一趟,看看有没有大闸蟹卖?”小张心里很疑惑,不知道主管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因为这并不是他负责的工作啊!但他还是依照总经理的吩咐,匆忙赶往西门水产市场。 9 g& y; U# E* l- I9 {3 l/ T2 n  20分钟后,小张回到办公室,向总经理报告:“总经理,西门水产市场有大闸蟹卖。”总经理接着问他,“西门水产市场的大闸蟹怎么卖?论斤卖?还是按只卖?”小张一脸茫然,无以应对,这么一问他才回过神来,怎么自己就忘记了问这个呢。于是,只好再跑一趟西门水产市场,30分钟后又回来报告:“西门水产市场大闸蟹按只卖,每只50元。”9 a; Q6 p( s* ~/ q   总经理听了之后,当着小张的面,把小黄叫了进来,并吩咐小黄:“小黄,麻烦你到西门水产市场去一趟,看看还有没有大闸蟹卖?”小黄马上问总经理:“总经理,请问今天买大闸蟹是什么用途呢?”总经理回答:“中秋节快到了,以往年年都送公司员工月饼,今年我们打算换个新花样,送公司全体员工大闸蟹作为中秋贺礼。” * b( F; @! }5 c7 D Z  听总经理把话讲完,小黄立即出门直奔西门水产市场而去。过了30多分钟,小黄拎着两只阳澄湖大闸蟹回来并向总经理报告:“总经理,我觉得送员工就送阳澄湖大闸蟹。西门水产市场有两家摊位卖。第一家的阳澄湖大闸蟹,每只平均4两重,每只卖50元。第二家的阳澄湖大闸蟹,每只平均6两重,每只80元。我与这两个摊主谈好,公司一次性团购600只则可以打9折,每4只送一个附带烹饪大闸蟹调料的礼品盒。考虑到咱们公司员工多数都是单身的年轻人和三口之家,我建议买4两重的,每个人可以送四只。4两重的大闸蟹肚白、背绿、黄毛、金爪、体壮,看起来很新鲜,大家一定很喜欢。如果总经理个人要送亲戚朋友,我建议买6两重的,看起来比较有分量,拿得出手。我各买了一只带回来给总经理参考,买哪个就由您定吧。” - f. b: L1 y* I& |. G  不难看出,尽管小张忙前忙后,一次次地去市场,但是很显然结果并不理想。反观小黄,虽然只去了一次市场,但是却将所有的问题处理妥当。如果你是这位总经理,你会欣赏什么类型的员工?你认为谁的忙碌更有成效呢? % q0 b3 m- D$ T% d, h( ^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不计效果地努力工作,那么这个人的发展潜力肯定是有限的。这也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付出的努力也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取得不同业绩的原因所在。任何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效率和效果。埋头苦干只能说明自己是一个好用的员工,而不是优秀的员工,得不到重用也是正常的。 8 V8 ]( v9 q/ O5 Y5 y, E  忙必须忙出效果,如果没有效果,那忙碌只是一种盲目的作秀。 1 ~% I# @ ~7 ?4 Z  听完小黄的报告之后,总经理转头问小张:“你看出来你们俩有什么不同了吗?”小张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赶忙点头表示明白了! " `+ f7 O. |8 }: P, @  接着,总经理向小张进一步说道:“一样是去西门水产市场看看有没有大闸蟹卖,你们搜集回来的市场信息和态度却截然不同。小张,你的确很认真,这没有错,但是你并没有思考这项任务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只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简单地完成任务,由于你不清楚完成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就免不了做一些无用功。以这次任务为例,你竟然连买大闸蟹干什么都没有问,搜集信息自然就没有针对性,来来回回跑两趟也就难免了。而小黄呢?一次就把事情搞定,他不仅搜集到了我需要的市场信息,甚至还提出分析和建议,为我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8 q& Y) a9 m8 |! G: A. S/ K 总经理的一番话,使小张恍然醒悟。在职场上,苦劳不会成功,企业最欣赏的员工应该是努力工作、聪明工作并快乐工作的人。这样的员工能准确领会主管的要求和期待,自然就能迅速在公司上下打开局面,成为主管和领导的左膀右臂。 / \2 C2 r4 O) `2 n  如果我们工作非常努力却没有得到上司或老板的认可,那就不妨自我剖析一下,自己是不是像小张一样忙而无效,没有忙到点子上。 : x; N$ X5 f) b* O/ p' z+ X; b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我抱怨,为了工作能按照进度完成,他有一段时间特别忙碌,不停地工作,总算赶在期限内完成。但是由于当时只追求时间节点,而忽视了工作质量,为了弥补因此产生的漏洞又花费了不少时间。这样显然是得不偿失的。忙是为了结果,一旦没有结果作为指引,那忙碌就变得毫无价值。* q6 C x$ W- K: g) O1 v   现实工作中,不少人“把事做完”的愿望总是胜过“把事做对”的愿望。我的这位朋友和小张就是属于这种人,他们总是急着要把事情做完,而很少考虑如何将事情做对、做到位,如何让主管放心,结果轻则做无用功,重则把正确的事做错。其实,完成任务往往是假象,企业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结果;任务往往是对付老板和上司的,完成任务就是做了老板或上司交代的事,但就像小张一样只是简单地完成任务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 K' X' S8 `! e- e6 q2 k8 ?  高效能的员工重视自己的贡献,他们并非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结果工作并对结果负责。唯有那些重视结果并对结果负责的人,才能忙而有序,忙出成效。* l" z+ k: Z5 ?; x" t2 o+ N ; S( V; {) c7 q* S5 `( { 有效管理时间,让自己的时间更有价值 3 i1 l7 j* K: R! H& v  亲历感悟:时间管理的问题本身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我们如何善用及分配自己的时间。 # U) ]: z1 Z; L' P6 g  小方是我的一位老朋友,自己经营一家公司。他十分忙碌,每日早出晚归。一天,我恰巧路过他办公室,顺路探望他。一进他的办公室,看他一边忙着接电话,一边又在签署文件。等电话结束,他总算抽空和我聊上几句,还是在抱怨他的忙碌。“你看我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要约客户见面,要签署各种文件,要给供应商回复邮件,每天的事都做不完。”当我问他是否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工作计划时,他却说,那么忙哪有时间做计划呀。 / u, L- K; I3 k6 O% j3 q$ H  看他总是来不及处理完手边的工作又开始另一项工作,几项工作同时进行却又都无法结束。我想,小方这么“忙”似乎也是有道理的。他的抱怨反映了现今许多职场人士的工作状态。看看自己的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抱怨时间不够用,自己忙得团团转。每天都为了工作而忙碌,但是却又似乎并没有完成任何实际工作。每天下班都身心疲惫,大半的精力都花费在回复邮件、电话等琐事上。5 u: j; h+ n; X2 H+ m/ Q   我想做这件事,但是我没有时间。 4 O* X" `2 u! W  我做事的时候,老是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打扰,以致大大影响了我的工作进度。 # f6 }& E( o7 v7 n, O$ i6 _2 [  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时间还是不够用,真希望每天有48小时。9 t! H2 B c3 [, [9 J2 A( d5 }   我总是想着今天要完成一些工作,并且在上班时十分忙碌,但到了下班却仍有一堆工作没有完成。: P2 u6 r, S. N/ Z   我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抱怨呢?我们是否想过自己忙碌的原因?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忙碌得没有了时间呢? 0 Z8 U2 d! v; M: U  人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但绝大多数人却是时间的浪费者。因为每个人每天所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多,所以时间管理的问题本身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我们如何善用及分配自己的时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管理时间才能使它更有价值呢?! y. T# v, l7 D0 Y- r   将工作分类。 ( ^( J6 d$ B' g- W" G8 w  将相似的零散事务集中处理。/ I6 D6 s5 n7 e2 b- a( _6 x' M   创造和利用“整块”时间。+ @" D/ ~0 y3 Z4 A+ _   尽量不要将时间浪费在等待中。 + C. [% i# s9 H: O3 o- x; z2 h  充分利用等待的时间,安排好随时可进行的备用任务。 ( p7 J+ `9 Y" _0 d  一次专心做一件事,并且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一项工作后,立刻进入下一项工作。 6 G; Q. f9 N! M3 S  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并做到位的工作习惯。; h) _7 R' `& A% K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却是不同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和运用。合理运用以上方法,我们就能成为时间的主人。! A5 Q$ N% e6 y 合作更能见成效 1 `+ y, d& D. W5 _: Z, ?' i1 T( j5 E   亲历感悟:靠单打独斗就可能取得成功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现在是团队合作更显成效的时代。7 ~& `; h B; h5 u- H3 G) V2 S/ v! N2 F   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组织或个人能拥有自己所需要的所有资源。这就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即使是完成一件最简单的事也离不开和其他人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所能选择的只是怎样和别人合作,是真诚谨慎,还是漫不经心;是使用有效的方式,还是无效的方式。 Y* ^9 `3 s K  靠单打独斗就可能取得成功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与另一条绳上的“蚂蚱”竞争的时代,即团队之间竞争的时代。一旦被打败了,整个绳上的“蚂蚱”都难逃厄运,所以必须保证整条绳上的蚂蚱们都高度协同,一致对外。 1 K' S- ~3 t$ C: v; j; i  如何才能使一条绳上的“蚂蚱”具有出色的战斗力呢? ; t! x! G) }, _- K3 ]  著名童话作家雷克洛夫曾写过这样一则寓言:有一次,天鹅、鱼和虾想合作拉一辆装满东西的货车。三个家伙套上绳索,拼命用力拉,可车子还是一动不动。 , U8 ]( C) k# O* I  车上装的东西不算重,只是天鹅拼命向云里冲,虾使劲儿向后拖,鱼则使出吃奶的力气直向水里拉。它们开始互相埋怨,认为其他两个一定没有好好出力。 + `" l& O0 B @ c; H; u  天鹅、鱼和虾都非常卖力,但就是不见努力的成效,究竟是谁之过呢?事实上,它们都没有错,错就错在它们三个对于团队目标的认识存在分歧,造成协同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向不同,各自的忙碌所产生的作用也被相互抵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大家的忙碌都毫无结果。& G5 Z U5 k# V, t" T3 u% i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却永远拥有再开发的潜力。在大自然中,雁群以“人”字形飞行,原因在于当每一只雁展翅拍打时,造成其他的雁立刻跟进,借着“人”字队形,整个雁群比每只雁单飞时,至少增加了71%的飞行能力。 * K- u' r& T7 R2 _; V& [  合作对于人来说同样如此。拥有共同目标与集体荣誉感的人们可以更快、更轻易地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因为他们凭借着彼此的冲劲、助力而向前行,在这股助力的推动下,他们的忙碌往往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a+ e0 H( w J$ I" L* v) a( S 创新破解合作低效的难题 ( @8 e5 O2 z2 C; y   亲历感悟:依靠创新可以取得大成功,只知埋头拼命工作最多也只能是暂时的小成功。% b! Y0 J8 |# I   华盛顿合作规律指出: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这与我们中国的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深刻地指出了合作中“增人不增效”的困境。# {; f; U( B, I2 o. z   难道三个和尚真的会没水吃吗?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讲了一个现代版“三个和尚”的故事,提出了破解这个困境的方法,相信对大家会有一些启发。 ! k$ x, B! ~$ U: E5 O" O6 v- M  有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该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 . Z! ~" _! B6 `$ M1 k# {  第一个庙里的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分三段接力挑,第一个挑一段路程,第二个再接着挑一段,然后第三个人挑回庙里。这样一来,大家不但干活的劲头足,而且还不累,于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可以称为“管理创新”。 1 @& d$ Q4 k7 E2 k5 F" n  第二个庙,老和尚对三个徒弟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引进竞争机制。你们三个都去挑水,谁挑得最多,吃晚饭时给他加一道菜;谁挑得最少,对不起,晚上你就只好吃白饭了。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儿就把缸挑满了。这是引进新的机制,赏罚分明,可以称为“机制创新”。 4 `! V0 c6 R, }9 J T  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觉得天天挑水太累,得想个办法。他们砍了一些竹子连接在一起,做了一个运水的管道,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在下面负责摇辘轳,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负责倒水,第三个和尚则暂时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工作,一会儿水缸就灌满了。这就叫“技术创新”。 * ?' `# l3 M% ~  从主观上强调合作是重要且必要的,但是故事里的这些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往往能解决依靠个人主观努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好像这三个和尚,如果缺少了这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仅仅依靠三个人拼命挑水,看似忙碌但得到的效果却并不是最佳的。而通过了这一系列创新,付出的劳动少了,但是获得的成果却更多了,这样的忙碌才是效率和价值的体现。9 d! ?+ D7 U+ g. Q. f- I9 u   多年以前,国外有一个奇异的小村庄,村庄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村里的长者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有人把水送到村里。一名叫艾德和另一名叫比尔的人表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由于竞争既有益于保持价格稳定,又能确保水的供应,于是村里的长者将这份合同同时给了他们二人。 L; u- v- w& j- J  艾德签了合同后便立刻行动起来,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奔波于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两只桶从湖中打水,运回村庄并倒入蓄水池中。尽管这项工作相当艰苦,但艾德乐此不疲。由于他的勤劳,很快就赚到了钱。% T: J4 d9 @! v J   可比尔呢?奇怪的是签订合同之后,他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比尔干什么去了?原来,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并凭借这份计划找到了4位投资者。6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村庄,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接通了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水管能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村民提供用水,水质更好,而且价格却只有艾德的75%。 4 [( v7 o4 H# P! w1 ~' @, J) y% K  不仅如此,比尔又进一步琢磨:如果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定了商业计划,开始向更多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卫生的送水系统。这样,他不仅解决了许多村庄的用水问题,而且还为自己开发了一条源源不断的财路。结果,比尔的事业越做越大,而艾德虽然仍在拼命地努力,但结果却可想而知。 % s+ w# D5 a1 G% S" A( h  这两个人的故事影响了许多人,人们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常会问自己:“我只是在拼命地争取成功,还是在聪明地赢取成功呢?我是在靠个人一成不变的努力,还是在通过创新,让自己的努力转化为更高的价值?” : r- d2 [4 z) w3 s# X, r1 g( S  对于成功而言,勤奋、自信、顽强固然重要,但是在今天单凭这些就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依靠个人的聪明、努力获取成功,不仅辛苦而且成功率甚低。而且这样的忙碌换取的价值并不长久,也无法适应长期的发展。大量的事实证明,聪明地工作比拼命地工作更有可能取得成功;靠创新往往可以取得大成功,只知埋头拼命工作最多也只能是暂时的小成功。 ( S: w8 c- v1 H4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让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成果对等起来,更要寻找各种方法让忙碌的效果最大化。如果少了创新的理念,行动所产生的效果只能停留在最底层。. e- x7 v6 z: V1 p& G; s 2 H5 @! K# f+ x, J% p4 \ 人脉为忙碌增值 * a! l7 v& j6 E1 p   亲历感悟:决定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什么人。/ Z T: g" l0 n6 J0 [3 g ?4 F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人”也成了一种资源。这里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人才、知识、经验,更代表了一种人脉,即人际关系。人脉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一种作用巨大的资源。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一旦掌握了人脉资源,那必定能事半功倍。 * l" M2 m/ z6 `6 V, Q5 E9 ?  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经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结论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另据报道,对于个人,20~30岁时,靠专业、体力赚钱;30~40岁时,则靠朋友、关系赚钱;40~50岁时,靠钱赚钱。由此可见,人脉资源在一个人的成功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远胜于其他资源。 7 g# l, F$ h/ [  在知识经济时代,单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要想由一个单独的个体来担负重要任务,而没有来自其他人的支持,就算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是非常困难的事。 , {/ C/ R" \8 J$ T+ a' D/ {7 f9 B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原本的忙碌能让我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话,那有了人脉资源的帮助,无疑就能达到“一份耕耘,数份收获”。' D# O8 w# a6 a* Z# t4 L. D, @   专门从事高阶人力资源中介的昱藤数字人力资源公司的总经理曾毓芬,以自身的例子说明积累人脉资源带来的好处。她的做法是增加自己曝光的渠道,让更多人认识她,了解她,这样她的工作就能更方便地开展。几年前,为了拓展人脉,她参加了人力资源协会。) w; x7 n# I0 E+ o" u   当时她只是会员服务组一个毫不起眼的组员,但她奉献时间,每月举办研讨会,把握每一个认识别人的机会,逐渐地,她的知名度打开了,晋身为主委,人脉资源的层次随之提升,业务自然也跟着蓬勃发展。短短三年的时间,她的月薪从五万元跳级到二三十万元。 ; [* n8 x8 L8 ^# Q6 J  她给出的建议就是多参加各种社团,即使像公司内部的福委会、旅游团、健身队等团体,都是把自己推销给别人的通路,也是每一个人树立自己形象的机会。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机会,在这些团体里,人们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而这种最初建立在没有或极少利益基础上的关系常常是最稳固的。 , D9 w% T+ d$ u" }4 y: ]  不难看出,正是人脉的拓展帮助了曾毓芬个人价值的迅速提升,使她的忙碌获得更大的回报。 + k1 g" M& L. a+ @  因此,有人提出,任何事业都是人际关系的事业,也曾有人这样诠释成功之道: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什么人。由此可见,成功的系统是由互相扶持的个人或团体共同组成的。在一定程度上讲,经营人生或事业就是在经营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 R8 ^0 |- c- f) A  戴尔?卡耐基曾提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 ?* N' F4 O8 Y/ n9 K4 d  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则说:“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 x4 ~: }3 N5 B+ x7 [0 G) }  曾经有部电影名叫《人猿泰山》,片中主人翁泰山,论力气,他比不过大象;比速度,他快不过狮子与老虎;比灵敏,猴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却被动物们尊为森林之王。泰山之所以在森林称王,依靠的不是武力,更不是体力,而是关系!他和每种动物交朋友,关心、照顾它们,所以大家都喜欢他。这就印证了这样一句话“学问好不如做事好,做事好不如做人好”。所以,当泰山有危难时,大叫一声:“喔耶喔!”所有动物都会出来帮他的忙。 ; T" }; M- h5 R* N' n  泰山的丛林法则,其实也可以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真正成功的人,绝不只靠自身的实力,而是依靠其整合人际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 ( R6 |$ C i! Y  相信他人并寻找他人的帮助,建立并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我们将取得更大的成功。最后,请记住一句话:山,不需要依靠山,但是,人,需要依靠人!人脉在很大程度上能使我们的忙碌大大增效。 - U3 u$ r6 h6 |* Q) l8 ^" Y0 q$ v E' Y9 a9 ] 真诚的赞许创造价值 ( R6 @. U" m4 e- x   亲历感悟:懂得如何赞美他人,是一种非常值钱的本事。! i* w& d8 m3 Z& M3 P; r& Z# S1 q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玛丽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认可与赞美。”金钱在调动下属们的积极性方面不是万能的,而赞美却恰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因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我们对他们真诚的表扬与赞同,就是对他们价值的最好承认和重视。( } d" P/ S( R- i9 Q   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名清洁工,本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被人瞧不起的角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天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 0 }! W7 q- U+ I: I( I3 T  事后,有人问他的动机时,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他说:“当公司的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地赞美他‘你扫的地真干净’。” 3 F8 J' D7 W- E9 r1 _& K  仅仅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使这名员工受到了感动,并愿意为之与小偷做殊死搏斗。7 M8 o% I8 E1 [   在职场上,不论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或是普通的一名员工来说,真诚的赞许十分重要。作为一名领导者,经常称赞下属,会令下属感到愉悦,更愿意为了自己和企业的利益而忙碌。尤其是对外人称赞下属,会让人觉得上司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这种称赞会辗转传回下属的耳朵,他由此得到的快乐要比上司直接称赞他强几倍,自然他会更热爱工作。这种赞许换来的效果远比上司费力地不断训斥他得到的效果要好上许多,也远比斥责更能提高企业的效益。2 [/ o$ k' Y( e- T. t2 }+ ~# I   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赞许他人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他人也更愿意帮助自己获得成功和进步。 9 s+ x1 Y- e) k* Q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1921年付出100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夏布(Schwab)出任CEO。许多记者采访卡内基时问:“为什么是他?”卡内基说:“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卡内基甚至将自己的墓志铭定为这样: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懂得如何让比他聪明的人更开心。 1 Q9 u& H5 F$ D0 k9 e  欣赏和赞美别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利器,是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催化剂,也是上司激励下属的有效方法。所以,不论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给他人多一些欣赏和赞美,少一点责备,这是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这种良性的人际关系之下,相信个人的付出一定也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忙碌才能更具成效。 ; r1 S9 ]5 o5 t) C9 C4 X, `# T* c( {3 K. W" K 不要透支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账户 0 F" ~' d. `7 `: H, G   亲历感悟:情感账户如同真正的银行账户一样,投入的越多,能支取出来的就越多。 " \5 ?% \8 e0 _  事实上,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都在下意识地经营着自己的情感账户,只不过有些是隐性的,平时不太注意罢了。无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或者是展现出的一份情感,都有可能如投石于池,激起一波波涟漪。如果我们是真正关心或爱护对方,就等于向对方的情感账户里“存款”;如果只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做出损害对方利益的事,那就等于是从别人那里“取款”,当存折里的钱被取光或出现赤字时,我们就不能够再从对方获得帮助和支持。8 B+ N2 D% d8 K5 b. s   所以,要建立和谐、良好的人脉关系,在需要时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就需要不断在情感账户中积存信赖和感情,如理解、礼貌、信用、真诚、仁慈、助人等,为自己的情感账户充值,使他人对我们更信赖,使彼此的感情更深厚,更愿意提供帮助。$ R* s; W* I1 x# I& z   常见的为情感账户充值的做法如下。 + d6 Z$ S$ b3 V: A  1.理解他人/ P @/ e" v- g6 p* ?3 z! ]   真正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问题。欲想他人理解我们,首先我们得理解他人。多为他人着想,尤其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 $ k: S9 M1 M4 h) ?/ g0 m9 i8 w  2.注意小节, \( C& q- @. [( T g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如疏忽礼貌或不经意地失言,其实最能消耗情感账户里的“存款”。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贱富贵,即使外表再坚强,内心仍有着细腻脆弱的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大事要用心,但小节也要多注意。2 y$ C' g$ F. p0 v% I   3.信守承诺 2 u7 B' n3 i8 \$ [  守信是一大笔收入,背信弃义则是巨大的支出,代价往往超出其他任何过失。信任是重要的,但又十分脆弱。一旦我们失信于他人,就很难再次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不要轻易许诺,但一旦做出承诺,就要言必行,行必果。& G3 c+ [; \1 \   4.表明期望& H7 U. ?" H0 X, P% i   对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相关的人员,我们总会有所期待,往往误以为不必明确相告,对方也明白,而实际情况则不然。这往往也是信任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其实,有时候,明确提出要求或条件,将一切挑明了,摆到桌面上来,问题往往更容易得到解决,也不容易引起误会。) \* l& G/ T2 s   5.正直诚恳8 R. X K6 b# I8 K   正直诚恳是一项重要“存款”。反之,已有的“存款”也会因而贬值。不在背后说人长道人短,而在人后对他人保持尊重之心,不但可以赢得当事人的信任,同时还会赢得第三方的信任。 # f2 D4 ~7 j/ d9 V+ b3 _  6.勇于道歉5 J5 x, y$ e! Q, O8 e1 A   如果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从情感账户“提款”,则要勇于道歉。向对方真诚地说出我们的歉意,往往也会赢得别人的谅解。 + [4 j, `+ m4 X" y" ~0 Y h6 E: @  7.以情感人 3 i2 W8 S- d9 Y9 A6 x  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巨大的投入,一个热情的问候、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5 F, ]% l( ~$ i" C   8.赞扬和鼓励 t v4 j2 |. J" ?! A/ ~8 W# G1 {  在同事或下属做出成绩时,应该对他们多一些赞扬。另外,对下属而言,倾听他们的意见也是一种鼓励方式。在工作中,许多下属不是埋怨工作辛苦,而是抱怨自己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下属心情愉快莫过于领导能在工作中经常倾听他们的谈话、尊重他们的意见。# `7 E9 Y5 `6 @. Z& ~   当然,也有不少行为会减少个人的情感“存款”,粗鲁、轻蔑、威逼、失信等让他人不愉快的事都会降低情感账户中的“存款”余额。如果平时总是忽视对人脉感情的积累,或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不加改善,那情感账户最终将会透支,双方关系也就此结束,之前维护关系时所花费的精力全部白费,忙碌所产生的效益将大打折扣。 . T& T- T3 Q, E4 X) R9 i7 H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在情感账户里少“提款”多“存款”的习惯,这样在关键时刻,我们就能获得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I2 k; o3 A+ ^. U 第4章 忙,也可以忙得舒心 D9 _9 x8 C0 ^+ e& ^8 H. _ 不少时候,忙碌常常同“心烦气躁”、“忧虑”、“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因为忙碌,所以心烦;因为心烦,所以忙中出错。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更忙碌,更心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事实上,忙也可以忙得舒心。良好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忙碌而衍生出的各种麻烦事,让忙碌也变成一件令人愉悦的事,使忙碌更有成效 6 V o6 N' {/ h* l8 ^8 I* P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 l7 V+ J+ z' Y' Y# |0 w  亲历感悟:一般而言,人们处理事情的成熟程度与情绪化的程度呈反比。拥有一个好心态,不但能防止我们因为情绪化而采取不理智的行动,而且还能使我们忙得更有成效。' }5 z u5 B$ m' O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 ~5 V& ^. H" ]7 ?! o  许多时候,我们为了各种琐事而忙碌,各种负面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影响我们做事的心情。我有一位相当情绪化的朋友,他抱怨最多的就是“最近比较烦”。他本身工作比较忙,需要处理的事务也相对多,一旦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他就会变得心烦意乱,抱怨连连。而这样一边忙碌一边心烦的后果往往是忙中出错或消极怠工,最终导致更忙碌。 w4 r/ k+ [) [* x# ~6 r   拿破仑曾统兵数百万,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他却说:“我就是胜不过我的脾气!”是的,人往往胜不过自己的脾气,遇事尤其遇到比较危急或不太如意的事情,就会情绪化,然后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处理,这样很容易将事情搞砸,甚至钻进牛角尖逼自己走上极端。$ X1 |, j/ I4 B4 K( J   一般而言,人们处理事情的成熟程度与情绪化的程度呈反比。拥有一个好心态,不但能防止我们因为情绪化而采取不理智的行动,而且还能使我们忙得更有成效。可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正确处理事情和危急情况的有效办法。 N, X7 [2 b# e7 ~6 {1 D: |6 z 事到手,且莫急,必须缓缓想 5 g O7 Z3 y, f2 U' M   亲历感悟:很多事情,都是初念浅,转念深,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静。* c$ ?( d( B! s) {2 D) F   古时候有一个王国,非常富有,任何物品应有尽有。有一天,国王想:“我的国家如此富裕,但一定还有一些别的国家有而我的国家没有的东西,我应该设法把它买回来。” % J, P# h' y8 o) D. ?# d  于是,国王就派了一位大臣,周游列国,去寻找自己国家所没有的东西。可是,这位大臣走了好多国家都没有发现自己国家所欠缺的东西。接下来,他又奔走了好几国,一天大臣在一小国的市集中,看到了一个小摊位,摊位后除了坐着一位老先生之外,并没有贩售什么东西。于是,大臣好奇地问老先生:“你在卖什么东西呢?”9 N! ^ S6 j- c, n! R. Z# p3 x   “我呀,我在卖智慧。”老先生微笑地说道。 ; B3 T& R' V3 c- M: U  “智慧?智慧是什么东西?好像我们国家没有!”大臣很有兴趣地问:“智慧要怎么卖?卖多少钱?”3 d4 J/ O2 z, k, g8 z: J   坐在摊贩桌后的老先生说:“卖黄金五百两。” , `/ @) @" z4 ?: p: \. G  “啊?黄金五百两?”哇,真的好贵!可是大臣知道,自己国家不缺钱,只缺“智慧”;为了能回国向国王交差,就决定当场花五百两黄金把这“智慧”买下。, ]1 t" @) s7 |* m ~! D   老先生收了黄金之后,就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二十个字:“凡事多思维,切勿率嗔怒;今日用不到,必定有用时。”大臣看了这二十个字,觉得太贵了,可是买卖既已成交,就不能后悔! E* g* ?9 d2 J5 f, F   付完钱,大臣快马加鞭,赶了三天三夜的路,半夜才回到家,准备明日上朝时,回禀国王。可是,当大臣回家,打开房门后,却发现幽暗的蚊帐下,摆着两双鞋子。看到这景象,不禁怒火中烧,心想:“我家只有我和太太两人,怎么我一出远门,床下又出现一双鞋?”大臣越想越气,便拿起腰间的利刃,准备把床上通奸的两人刺死!9 p7 G% E% a8 R. p7 r  不过,就在这一刹那,大臣想起了三天前刚买的“智慧”,于是重复念着:“凡事多思维,切勿率嗔怒”。这时,床上的人已被惊醒,探头出来──原来是他的母亲和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的母亲得知儿媳妇生病,儿子又奉国王之命出远门,所以特地赶来照顾儿媳妇。) V& T$ `% S0 f   这时,大臣不禁喃喃自语:“太便宜了,太便宜了,五百两黄金保住了母亲和妻子的性命,买回的“智慧”不是太便宜了吗?”" I0 X- H! m, x! b @0 X$ {   愤怒就像是人情绪中可怕的魔鬼,使人丧失理智,降低人的判断力、理解力和自制力。盛怒之下的人们总是将事情局限于表面而难以冷静地纵观全局。在不可遏制的愤怒中,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错失解决问题和化解冲突的机会。而愤怒往往就是因为忙碌造成的。 ' J3 Y; [! ~) n' I) i3 P  愤怒引发冲动,冲动使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加剧误会的发展和事件的恶劣倾向。如果仅仅是忙错了方向还好,更可怕的是因为一时冲动的愤怒,往往意味着之后将导致非常严重的损失,付出高昂的代价,有时候这种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1 f# b, h, I. M% i% B4 p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前辈的话:“事到手,且莫急,必须缓缓想;想到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可见,遇事冷静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d3 C, @ j$ j, ~' D3 M   很多事情,都是初念浅,转念深。对问题的第一个念头都是我们对事件的情绪反应,通常是比较肤浅的,也是造成误会的重要原因;但只要转念一想,我们就会为对方寻找可能的理由,这样的判断往往才是比较理性的,也是更接近实际情况的结论。 2 |5 n1 r% N3 a [- }9 O$ S) v& e  其实,忙碌会令人心烦,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调整心态,避免在不冷静甚至不可控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甚至令人追悔莫及的判断。当因忙碌而感到心烦意乱时,不妨试着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慢慢思考再做出判断,而不是因为想要尽快结束忙碌而导致忙中出错。 + }' v7 H, y4 M0 h# `- W' B/ c* p6 i' y  在我们的情绪处于失控边缘时,不妨通过下列方法让自己保持冷静或减少情绪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 _/ a& D D- O& m0 Q5 S* m: M: E  生气的时候要想说话,就先从1数到100再开口,数到100如果还不冷静,再数100下,直到心中的怒火熄灭为止。该方法能有效避免情绪化时出现的语言失控,从而减少不当语言造成的负面影响。 + u X3 Z5 H$ `. j; H) O! i转移场所。到洗手间,用冰冷的自来水洗洗脸;甚至有人建议不管有没有上卫生间的生理意愿,都让自己到卫生间蹲20分钟,蹲下来心态往往就能变得平和很多。& \) j$ m0 W% ?6 R8 W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用手掐自己的身体、听点轻松的音乐或进行体育运动,避免自己一味地钻牛角尖。 . B+ E! C Y' P3 G, V4 t% r# W  注意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任何决定都要等到恢复冷静后再做出。 : f9 o, X1 Z) [9 f6 K  多换位思考,想一想他人的处境。 & L1 d& p% q9 i; a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要冷静:凡事多思维,切勿率嗔怒。 ' h8 ^# P) v9 k# `$ X7 a1 U 7 |9 n8 [- L6 P2 Y" {% X将快乐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 % y" s" F- q7 N e' Y4 _   亲历感悟: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会将快乐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能将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 [( l) \. c! j5 t8 j" x   曾经看过一则报导,说19世纪的黑死病是“肺病”,而20世纪的黑死病是“癌症”,那么21世纪的黑死病是什么呢?答案是“忧虑”。负面情绪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既然负面情绪对我们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能够管理它吗?如何管理它呢?9 ~, ~; T; L+ B5 Q$ E8 I! ~! t   著名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那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冰冷着脸,没有任何反应。 & |. j. c0 { U+ k9 [) H' l' _8 A  “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 " {7 s; E7 v6 d- N# d. n- @- k+ ?: g" U  朋友回答说:“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 ) Q/ j2 r) \( R% y: n  “那么,你为什么还是对他如此客气?”哈理斯不解地问。 2 G9 U! t$ P- x4 s8 \: k  朋友反问道:“为什么我要让他决定我的行为?”0 c1 n* B" P+ x$ j" u/ T& T y5 Q   显然,哈理斯的朋友是一位情绪管理高手,他的言行也证明情绪是可以管理的,情绪管理的精髓就是“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行为”——一个善于管理情绪的人会将快乐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能将快乐和幸福带给他人。在繁忙的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我们的情绪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左右,所以工作越忙越应该记住“控制局面,而不是被局面控制”。 + X$ i" Q9 ^! Z; q  与故事里哈理斯的朋友相比,我们管理情绪的水平如何呢?4 [( t# {& M: D* H/ e+ f 1 g) z$ M' W+ q 压力就像拿在手里的一杯水 + L! @9 N3 V3 e2 y1 p1 \ A' A   亲历感悟:现实中的很多压力,它们本身的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拿起来后没有适时放下,所以才越来越重。 ) f) K# T# u" Y t+ o  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忙碌的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压力过大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压力都无处不在。适当的压力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和成熟,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则会适得其反,不但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还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看来有效管理我们面对的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 \7 s4 x/ K" r2 m' @0 B) D5 m. d  我们应该如何管理个人面对的压力呢?也许从下面这位讲师与听众的讨论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 [8 J* L1 A& q' `: @  有一位讲师在讲压力管理的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台下的听众:“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听众有的说20克,有的说100克,有的说500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9 ^. F: q7 X' W" d7 N6 a   等到大家发表完看法后,讲师开始说话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就得叫救护车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 0 D* r. ~% A' S( Y  说完,讲师停了下来,想看看听众都有何反应。正当台下的听众感到有些纳闷时,他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与我们今天的压力管理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 l$ ~( S6 z, u/ o- i  越是看重,压力就越重5 U# ?3 M! K0 g' g6 p   台下的听众都陷入了沉思,突然有一位听众站了起来,回答道:“老师,我想这与压力管理有两个关系。一方面,就如同这杯水,刚才有的人说500克,也有的人说20克,面对相同的压力,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说明压力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压力本身,同时也取决于我们心里有多么看重它。”讲师一边听一边点头,台下的其他听众也觉得很有道理,都在期待着他要讲的“另一方面”。4 o: q3 q d, G K# F+ Q5 j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貌似沉重的东西本身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把它看得太重。多数的烦恼是不值一提的。 ( R/ K; [7 m7 e! {4 r. }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死神来到一个村落,向那里的人宣布:“明天我要带走100人的生命,至于是哪些人,谜底就留待明天揭晓。”次日,当死神再次回到村落准备带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这个村落中,一夜之间竟然死了1000人!4 }: t G; `" K) u( }   或许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是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压力是毫无必要的。下面的数字可能让我们对忧虑有一个重新认识。 6 E5 T& `" u6 C$ m  人们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2 }, u1 @9 ]' q3 j2 O5 C ~- o: I) T   30%的忧虑涉及过去做出的决定,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 : ]* h |5 O" M `+ l  12%的忧虑是出于自卑感而产生的。, D6 _: X* d, M1 J5 T, k9 f   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越担忧问题就会越严重。 " j8 D. w9 v9 E6 J  只有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的范围。/ O& y$ n+ ^- ]) V. c5 y) \   可见,有时人因为压力而感到忧虑,其实并非真正的压力所致,而是自寻烦恼。而这些大多属于“庸人自扰”的忧虑却会让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让我们为此白忙,为此不开心。 , ^" n: A+ P- B  适时放下才能拿得更久' w& e. p3 |' j   这位听众喝了口水,在大家急切的期待中,接着讲他的“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这水杯对我们身体造成的压力,就像我们承受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是大是小,我们都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以致最终无法承受。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够拿得更久。” . s. A" @% y3 k8 t- u, R  显然,讲师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于是总结性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所以,各位应该将自己承受的压力在一段时间后适时地放下并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这样才能承受更久的压力,才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 c! R& Z& y& g/ ?  故事讲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佛家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跟随一个老和尚下山化缘,在一条小河边遇到一位姑娘不敢过河,老和尚说:“我背你过去吧!”说完就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河。到了对岸放下姑娘,师徒俩继续赶路,小和尚脸憋得通红,心中非常疑惑,可是又不敢说。就这样一直走了二十多里,小和尚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傅,我们出家人应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能背那位姑娘过河呢?”老和尚说:“你看,我把那位姑娘背过了河就放下了,而你却背着她走了二十多里。”8 z' i1 r% j9 c* I6 u: Q% e. t1 k; e 小和尚感到的“沉重”来自心里,因为他在心里“背上了”,却没有在应该放下时放下,所以他就会觉得越来越重,以致被“压”得快喘不出气来了。现实中的很多压力也是如此,它们本身的分量并不一定很重,而是因为我们拿起来后没有适时放下,所以才越来越重。 $ c6 A8 g% j1 t$ t5 V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些自己心中的包袱而烦恼,带着烦恼去忙碌必然会因为分心和消极情绪而影响我们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事实上,我们担忧的问题通常并不会像我们担忧的那样发生或带来不利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让它来困扰自己呢? 1 l9 o" o% b0 t) E# l  一般人总是因为很小的得失而郁郁寡欢,甚至会因为暂时的挫折和失败而一蹶不振。不管压力本身有多重,只要我们适时放下它,就可以摆脱苦恼,活得更舒适自在。 1 C9 z* R! a. y6 E9 X5 a6种妙方帮你放下压力 5 B: f, d" f( ]2 i! ~   听到讲师的总结性发言,大家还以为这个话题就这样结束了。突然,台下一位听众站了起来:“老师,面对压力要适时放下,我承认这非常有道理。事实上,我们面对压力时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不知放下,而是不知道怎样让自己放下。你还是赶快告诉我们如何做才能放下吧。”! P! l8 r+ V9 C2 N. {   这时,讲师不慌不忙地又讲了起来:“大家别急,如何才能让我们放下烦恼和压力呢?请看屏幕。”他轻轻敲击了一下笔记本电脑键盘,演示屏幕上列出了这样6条放下压力的方法:. `! ?; {7 p. y& g   深呼吸——当自己觉得有压力时,先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稍微平静一下。 & h9 ?1 b) A( _2 t7 Y  暂时离开——有时短暂离开压力情境,事情反而更容易处理。# F7 r4 ?8 v* m8 W* I% j   笑一笑——不管目前情况如何,都让自己笑一笑,不管假笑还是苦笑,让自己看看微笑的自己。( w) @) ]: F; o4 f   动一动——让自己活动一下,身心是一体的,让身体在运动中得到放松,心情也会随之产生相同的效果。如果能让自己养成运动的习惯,自己的抗压指数会有大幅的提升。 ! Z$ B: p. E" b. a  一次一件事——有压力,常常是由于自己同时面对很多事情,而自己又深陷其中。此时,让自己一次只想一件事,一次只处理一件事。 1 Q" O- H" p0 U1 J  理清头绪再出发——有时事情无法处理,常常是因为自己慌了神儿。让自己静一静,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9 h/ @, }; X+ R5 e& k  有压力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正确对待压力。虽然压力无法减少,但我们却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压力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只要我们能正确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工作也会更开心。 + M$ v; S' l" e" `5 O% X! }4 _5 V  忙碌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还是终日为此愁容满面。忙碌可以忙得舒心,通过各种方式解压,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平和、更积极的心态去忙碌。而且唯有快乐地忙碌,才能让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大的回报。1 j! }- K3 h" K5 K. A) j( J 记得我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拿不起放不下的是下等人;拿得起放不下的是中等人;拿得起放得下的是上等人。你属于哪一种人呢? % y' ~5 F6 X2 x" L% b 0 W! b! n, `4 l+ @3 ~给不良情绪找个出口 M. g8 x. F5 d" b9 s3 G- s   亲历感悟:对于不良情绪,除了自我调节和消化外,我们还应该给它找个宣泄的出口,让它尽快释放出来,正所谓“堵不如疏”。 ! X0 f( g* Y% V  对于环境污染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且都在尽力避免或减少各种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但生活中有一种污染却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情绪污染。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良情绪就像扔进平静湖面的小石头,处理不当就会像涟漪一波一波地扩散,以致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4 _6 Q. R2 t4 f! |   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大吵一架;妻子觉得很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啪”给了儿子一记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在身边,不分青红皂白就狠狠地给猫一脚;那可怜的猫不知所措,转身就跑,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撞伤了。0 i0 I& f! P+ p0 q m( H* e" O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踢猫效应”说明不良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负面情绪,如果处理不当,负面情绪就会像“踢猫效应”一样不断向外传染,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和生活。! N9 X$ ^: C& \# Q* v+ E+ M   在职场中,情绪化的人往往被贴上“不够成熟”的标签,也往往会使周围的同事觉得这个人不好相处,工作上很难和谐交流。如果我们带着情绪去想问题或做事情,往往会导致思考问题的片面化或者把事情搞砸,因为情绪本身影响了大脑的正常思维。 * M& K. o/ ^- I, h0 @1 w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将负面情绪的影响减到最小呢?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们不想把负面情绪传染给他人,要么自己调节和消化它们,要么将它们埋藏在心底。 " A: |" ~2 V" a$ s. N U, Y  如果我们能自我调节和消化负面情绪,并将它们消灭于无形当然不错,但一味地压抑心中不快,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久而久之,就可能填满我们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的身心越来越疲惫。因此,除了自我调节和消化外,我们还应该给不良情绪找个宣泄的出口,让它尽快释放出来,正所谓“堵不如疏”。9 ^! ^4 l6 o- W V" {0 x P( a   我的一个朋友在公司里的人缘很好,待人和善,几乎没人看他生过气。有一次我经过他家,顺道去看看他,却发现他正在顶楼上对着天上飞过来的飞机吼叫,于是就好奇地问他原因。 3 P w, K* ^3 ~8 ~* B; f  他说:“我住的地方靠近机场,每当飞机起落时都会听到巨大的噪声。后来,当我心情不好或是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想要发脾气时,我就会跑上顶楼,等待飞机飞过,然后对着飞机放声大吼。等飞机飞走了,我的不快、怨气也被飞机一并带走了!”4 A) w2 ]1 Y" ^3 O   怪不得他脾气这么好,原来他知道如何适时宣泄自己的情绪。. Q- D4 ~. N. V# A   除了放声大吼来宣泄不良情绪外,下面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2 _& y% N1 q; _3 O; B$ N" G1 ]   与友人倾心交谈。当苦恼时,找自己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郁闷及时发泄出来。通过自己的倾诉和朋友的疏导,一肚子的气也会随之消散。 . q6 F/ V( ^. S; y0 ~: G& e  高歌泄尽心中烦恼。唱歌尤其是高歌除了愉悦身心外,它还是宣泄紧张和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 m8 ^+ r5 ~4 i3 |5 V9 D7 m   摔打安全的器物,如枕头、皮球、沙包等,狠狠地摔打,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身体的发泄对缓解压力是多么有效。+ K+ K( }0 g' @* s( j' D   利用环境调节情绪。心情不好或感到压力大、郁闷不乐时,如果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我们的心绪往往就能很快得到舒缓。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短期旅游,从而彻底放松自我。 . z5 w$ y8 u) k' @# x9 l# r1 B, f  转移注意力。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如练习书法、打球、上网等,从而将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这些有情趣的活动得到宣泄。 ( S- A4 b" I, m4 Q6 b  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不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练习书法、打球、散步、聊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的作用。宣泄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给他人和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又能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宣泄即可。 k- o/ E4 O0 P温馨提示:/ U8 K4 t: l- h+ _8 m. S" v   工作中对压力的不当反应或者无力以对,不但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低效,而且还会波及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 d# P% R9 _0 E) I6 d8 `  如果我们情绪不佳时,习惯于摔打一些东西来发泄,则容易让我们变得暴力和好斗。永远记住学会排解我们的怒火比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或损害器物要好得多。永远不要打人或其他小生命,并且确定无生命的物体不会伤到自己。2 ^& Q# B" w! e0 O/ p8 l6 o   不要自我麻醉。酒精和毒品虽然可能会让我们暂时解脱烦恼,但是我们的问题却依然等我们回到现实来解决。! Q3 M: N/ R$ O$ H8 e9 ` 3 f$ U$ E. S6 q4 m! Z& w 缩小痛苦,放大快乐 6 G6 m7 C" s: B# i# j, m( T1 I! g   亲历感悟:所谓“如意”就是“常想一二,不思八九”。2 b0 M6 A H( X \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件很平常的事,但这位农妇却越想越难受: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很多母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 $ v9 l7 r B$ z: d3 t  原本只是打碎一个鸡蛋的问题,却因为农妇不断地放大痛苦,问题就被她想象得越来越糟糕,所以她感受到的痛苦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失去一只鸡蛋的痛苦竟然被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这不得不说是自寻烦恼。$ v# ? O' ]0 }* B4 I8 l   许多时候,忙碌带给我们的负面情绪并不严重,但是由于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紧盯住这些负面情绪,使它们无限放大,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2 e- |( T# N% b; c   快乐与否,其实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是“放大痛苦,缩小快乐”,还是“缩小痛苦,放大快乐”。难怪有人说心灵是自我做主的地方,在心灵中,天堂可以变成地狱,地狱可以变成天堂。是天堂还是地狱,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看,怎么去对待。) ~' Y3 J, v- F2 n$ i( x   我曾看过中国台湾作家林青玄写过的一篇散文名叫《常想一二》。文章说林青玄曾为朋友题字“常想一二”,朋友问是什么意思,林青玄说:“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 l/ k7 u3 ^! r8 b9 t# ~   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后来那位朋友说,每天在办公室劳累受气,回到家看到“常想一二”就觉得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太小,又求林青玄写字,林青玄则加了一个下联“不思八九”,又写上一个“如意”的横批。 # G. \- H! J$ Y1 j* [9 a  就像黑夜总与阳光相随,快乐的日子总有烦恼伴随,如果我们放大快乐,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开心和阳光;我们放大痛苦,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不幸和抱怨;我们放大悲伤,我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泪水和忧愁。放大快乐是一种绝妙的减负方法,更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所以只要我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等于把快乐的钥匙握在了自己的手里;只要我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可以“缩小痛苦,放大快乐”,自然也不会让那些负面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心境和效率。- d2 u8 G/ N7 y! R# a 3 k& @+ o2 k( `6 B) V- g! x转变对工作的态度 , N( G# e7 P0 ^1 C" B/ I  亲历感悟:一般来说,我们对工作感到厌烦,其实并不是工作变得无趣了,而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它的缺点,忽视了它的优点。- C7 g- s$ w. Q7 t) |' [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人刚接手一项工作,尤其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总是特别投入,觉得工作很有意思。可是,当我们逐渐熟悉工作的方方面面,完全得心应手后,工作就开始变成了近乎按部就班的操作,没有了最初的新鲜感,曾经的兴奋和快乐开始归于平淡,甚至会对工作感到厌倦。/ _1 I1 a' x e   问题就出在我们对工作的态度上了。- m. K- e# @' j% P   前两年,一位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 f; K3 R9 N& l& u2 }; |0 f' d  就这样,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农场打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 E7 T7 U S   这位“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突然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自己原本洋洋自得,甚至呼风唤雨的哈佛大学校长职位,自己原本认为的博学与多才,在新的环境中竟然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 X0 [7 F" F+ W& O) H/ W- P8 H  其实,我们对工作的抱怨与不满,何尝又不是长期堆积在自己心中的“垃圾”所致。由于长期从事一项工作,我们对工作的优点会变得视若无睹,往往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工作的缺点和不足。当初喜欢或有点喜欢的工作,也就这样变成了自己不喜欢或不想做的工作,以前有前途的工作在我们眼里也变得索然无味了,如此一来工作的积极性当然也就没有了,忙碌就成了一种令人厌恶的事情,效率自然也不会高了。5 {; Q. |! x( h" ~5 z/ w   为什么同样的人对同样的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发生变化的其实是我们对待工作的心态,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一般来说,我们对工作感到厌烦,其实并不是因为工作变得无趣了,而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它的缺点,忽视了它的优点。: Y" I& X( h* E   记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染布,一个卖伞。雨天,她为染布的儿子发愁,晴天,又为卖伞的儿子发愁。" B$ g3 |! d5 ~# R3 W- C6 s, r' x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天天犯愁是因为:天下雨了,她愁大儿子的布晾不干;天晴了,她愁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下雨她发愁,出太阳她也发愁。 + `* {6 B% |# K4 b/ ]  后来,有一个智者对她说,你换一种思维方式,反过来看不是很好的事吗?晴天,一个儿子可染布,雨天,另一个儿子可卖伞,岂不是天天快乐如意? 8 X( }! y. r" ^  老太太听了智者的话,觉得豁然开朗,从此她天天都快乐无比。1 u }/ y; Z- k- O/ z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有时让我们快乐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心若改变,心态就会变。心态改变,工作的心情就会变!如果我们能重新审视工作的优点和缺点,改变一下看工作的角度,换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往往就能像故事里的老太太一样,重新感受到工作原本就有的快乐。 8 M* \$ e5 w( e+ i, k  如果我们能不断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它的价值所在,转变对工作的态度,我们就能重新燃起对工作的热情,像那位哈佛大学校长一样重新喜欢并享受自己的工作,使自己在忙碌中感受到更多快乐。! } d0 C% E q: d4 L   可是,如何才能发现平凡工作的价值呢? 8 l; d% i3 ~, K/ P6 b7 s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提出:“工作中,要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的目标结合起来。”没错,如果能将工作与自己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联系起来,那么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变得很有意义。当发现个人的目标融入了工作时,我们就会发现公司是我们施展个人才华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舞台,我们就能从日常的平凡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 ! f7 i" F+ a% l% j7 |# o' u如果我们在做一项工作时,想到做这项工作能学到东西,能补充经验、知识、技能,这样工作就成了我们成长锻炼的机会。如果我们把工作当做是一段学习的经历、成长的历程,我们的关注点也会由为公司工作转变成为自己工作。如果我们认为是在为自己工作,就能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成长,那么我们还能没有工作积极性吗? 3 J- t' M3 j: z5 b! c! @5 o+ G; O 快乐工作,平衡生活 7 ^2 Z0 N7 ]) v7 |( M$ v  亲历感悟: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发挥智能和实现生命价值的工作是快乐的。当工作和生活能互相平衡时,它们往往能相互促进,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3 M- n. M- C A! b$ |; j# `. S  工作和生活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作用。良好的生活状态是工作效率的保证,是忙出成效的前提;而稳定的工作同样是良好生活的保障。5 I/ O% s7 {$ b% k' p2 S   但工作和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2 X( Z: a8 s, x$ o6 x% ^+ g% N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m$ p3 w: M) a% N4 i- x" k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我一小时赚20美元。; m1 O9 d5 f' F   “喔!”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问,“爸,可以借我10美元吗?”% @# L: \0 T$ _; R! o   “为什么你已经有零用钱了还要?”父亲有些生气地问。 $ `! y" F, D) C# ^' m5 a3 Q  “因为这之前我只有10美元,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2 X. |2 l) W. ^! }* m! M   看来,我们的时间并不全部属于工作,它同样属于在乎我们、关心我们的人。长期对工作过分专注和投入,往往就会极大地压缩生活空间,是不明智的。同样长期的忙碌也会使人们的工作状态进入一种低潮期,也不利于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如果我们在工作方面投入时间过多,则是在对在乎和关心我们的人“欠债”。长此以往,很可能我们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会换来家人的埋怨和朋友的疏远。 + m. L7 T+ ?3 ~5 S$ u! O/ k3 `- o  热爱工作没有错,但是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千万不要让工作完全支配了我们的时间,均衡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我们不得不过多地顾及了工作而忽略了生活。这种暂时性的失衡是难免的,但必须提防,不要让它演变成习惯。 ; X% R. e+ Y! x  如果我们有下列情况中的两到三条,可能就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工作在我们生活中的比重了: & p: B* O7 j) b* e  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 " y9 z" B: [/ u$ I+ u7 p  无论如何努力,总有一大堆工作还没有忙完。) N. c$ i% y4 h0 I   不记得上次在办公室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了。5 Z- F0 R8 ~8 q) k- D5 z   星期一上班时总感觉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头晕、胸闷、腹胀、周身酸痛等“星期一综合征”。 $ n4 Y4 _" M @0 {  下班回到家总是觉得身心疲惫。 ; h1 b9 C7 U7 I  没有浓茶/咖啡/香烟提神,就会因为犯困而撑不过一天的工作。 1 l: m8 }0 J8 z/ k# Z0 x  朋友都知道自己经常因为工作忙而在最后一分钟取消参加和他们事先计划好的活动。4 L4 E# i3 k0 l# u   总是把工作带回家做。 ' I3 A. u: e5 o/ F" C( S0 n& t  如果我们想平衡工作和生活,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8 S7 I/ U. ]; R5 M$ O  不需要通过“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来表现工作积极。实际上,经常超时工作是工作能力不强的表现。做到每周至少三天按时回家。- ^, h( \% X4 e+ S$ j   学会说“不”。每次说“是”的时候,同时对另一些事情说“不”。 ; v! y" I* I8 r$ `) c7 n! ]9 R- D" v  记住并有效应用80/20原则。80%的工作往往只需要20%的努力,而剩下的20%却往往要花80%的力气,所以做到足够好就可以,没必要过于追求完美。 % C& l z* x( b: {& j  消灭时间杀手。比如,每天分三次查收和回复电子邮件,只在某些时间段使自己的QQ和MSN上线。 # V3 ^' o/ t) I x$ q I6 Y  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克服惰性,将大事分割成能够马上完成的小部分,逐一突破。 * T3 H; F& h7 W& T  当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太快时,学会将心放慢。将心放慢不是支持懒惰、拖延时间,而是要“放慢节奏、放慢速度、放慢心态”,在忙碌中学会享受生活,驻足、关注、聆听…… " r8 c- [6 m, N, ?8 ^" b% ~  切记提醒自己要聪明地工作而不是拼命地工作,多用“脑”工作,正确地做事并做正确的事。$ K) i4 `, K# Q   此外,许多研究已证明,均衡的生活,不但有助于提高人的创造力,而且还能降低压力并维持较高的绩效。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从长期来看,只有使生活和工作实现平衡的状态才可能持久,即使忙碌也要很好地调节自己,也才能够忙得舒心。" |; S8 q# w) T4 T1 _5 ?8 S 因此,当我们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忙碌状态时,一定要记住提醒自己:把握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U" O( z3 C& ^! a' f * T9 J- o# _# u4 a;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 a' [+ I2 l R1 Y' M  亲历感悟:在上帝的眼里,显然只有生活与工作实现平衡的人生才是丰富而多彩的。 ) c/ l4 P# K' v6 k; t  我有一位朋友,担任某企业主管。白天在公司,晚上在报社工作,周末还到补习班、大学授课。一天睡眠很少超过三小时。他追求的人生目标顺序:第一是成功,第二是金钱,第三才是家庭。至于健康则根本不列入考虑范畴。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体质虽然显著变弱,但他依然自认体健如牛,无论大病小恙根本就不会找到自己。不幸的是,在一次公司例行的身体检查中,他才知道自己患了血癌。在住院接受化疗期间,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几年的生活和工作,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序应该重排,家庭与健康才是首要的。0 M9 `& T7 {+ }& I u% s   或许这只是一个个案,但是长期的过度工作必然会有损健康。健康才是长久工作的基石。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牺牲青春与健康去追求名利与金钱,而年老的时候,又企图用名利与金钱来留住生命与健康。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偿失,大不可取。7 ~' {5 k+ a$ N! u1 [; o   亿万富翁约翰?洛克菲勒所拥有的名望不光是钱财,还包括健康与长寿。7 B L' j0 n" U: ?* w9 X   由于标准石油公司日常管理的巨大压力,在洛克菲勒的身上出现了一些过度疲劳的早期症状,在医生和家人的奉劝之下,他慢慢地将自己的生活重心从工作转向了日常生活,并为自己总结了一套养生之道。 * m, c+ r, V( s& d, [7 z5 u  洛克菲勒在给伊莱扎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天天吃芹菜,因为我知道芹菜对神经很有益处。”他尽量把下午的时间消磨在福里斯特山中,“享受伊利湖令人心旷神怡的空气。”洛克菲勒对草药和其他民间疗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还向一位助手建议,每天早餐前吃一片桔子皮会有助于戒烟。' Y- Y4 Q& F7 X8 f. u7 C   对于19世纪80年代纽约上层社会风行的购置游艇热,洛克菲勒一贯是持抵制态度,却对装有暖气设备的马厩中的骏马非常喜欢。下班后,他时常与弟弟威廉赛上一圈,身边还坐着兴奋不已的小约翰。洛克菲勒十分喜爱****,有一次他对儿子说:“昨天我跑了4圈,两天加起来一共跑了大约80英里。” 1 J( d9 k) M4 H  著名的金融家摩根,在人们看见他的大多数时间里,他或者在休假,或者在娱乐,他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到30小时。人们大为不解,就问他为何如此轻松却赚到了那么多的钱。他回答说:“那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市场。那些每天都守在市场的人,最终会被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个细节所左右,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方向,被市场给愚弄了。” . ~) z+ Y; {) c. q# E+ `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分讲求效率的社会,残酷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意识到:效率就是生命。很多人为了追求有成就的事业,为了追逐梦想与利益而不停地奔跑,好像上足了弦的发条一样拼命工作。洛克菲勒认为,人的生命应当依附于身体,借此才能展现人生的多姿多彩,不要以为自己的健康体魄是天生始然,并因此毫无忌惮地透支身体能量,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 7 U; q. x: U: }& N  西方国家流传着一个故事:三个商人死后见上帝时,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 |. N ?' d8 V" P   其中一个商人先开了口:“尽管我经营的生意接近于倒闭,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快乐。”上帝听罢,给他打了50分。 2 A$ u& V3 l- ]$ L1 X; w8 Q6 n  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做声,也给他打了50分。 . H& C) Y. y- h; G0 [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我的家人,朋友们和我很谈得来,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满分。0 z2 u( Z2 X5 ^5 p% M   在上帝的眼里,显然只有生活与工作实现平衡的人生才可能丰富而多彩。那么按照故事里上帝的标准,你能得多少分呢?$ o+ }7 r" e! n; W: R+ |$ F 在犹太人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安息日即从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24小时中,他们会放下任何事情,给自己放假。有一人对他们的这个规矩很不解,于是问一个犹太人:1 f4 j& `) w7 Y0 X   “你工作一小时可赚钱80美元以上,如果每天休息一小时,一个月就少赚2400美元,一年就将少赚2.88万美元,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0 J' m' C' l. h, t; U* R   这名犹太人的回答令人十分意外: . g& m! G O: k" X6 H; Z  “假如一天工作8小时不休息,一天可赚640美元,那我的寿命将减少5年,按每年收入20万美元计算,5年我将减少100万美元的收入,假如我每天休息一小时,那我除损失每天1小时80美元外,将得到5年每天7小时工作所赚的钱,现在我60岁,假设我按时休息可活10年,那么我将损失28.8万美元,28.8万美元和100万美元谁大呢?” * ~' f$ M6 e, a  如果我们还在透支自己的健康,不妨来看看犹太人教给我们的生命与财富的计算方式。没有充分的休息就没有最佳的工作状态,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计算休息与工作之间所产生的最终利弊得失。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真正的智者懂得权衡利弊,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追求固然重要,但在健康面前,它也只能退而居其次。
发表于 2009-10-13 1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下了....看看
发表于 2010-1-10 04: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0 ?" d$ N% w. k  Q1 h6 d0 n
收藏了 `  谢谢·!
发表于 2010-1-15 2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  谢谢
发表于 2010-3-26 11: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略看了一下,都是些小故事大道理的,不过真的很好。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0-7-5 09: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比看电子书还。。。。:L 呵呵不错的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5-6 18:09 , Processed in 0.2246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