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8|回复: 0

特殊性能钢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2 16: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磨削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x
    特殊性能钢具有特殊物理或化学性能,用来制造除要求具有一定的机械性能外,还要求具有特殊性能的零件。其种类很多,机械制造中主要使用不锈耐酸钢、耐热钢、耐磨钢。      
    一. 不锈耐酸钢      
    不锈耐酸钢包括不锈钢与耐酸钢。能抵抗大气腐蚀的钢称为不锈钢。而在一些化学介质(如酸类等)中能抵抗腐蚀的钢称为耐酸钢。通常也将这两类钢统称为不锈钢。一般不锈钢不一定耐酸,而耐酸钢则一般都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      
    不锈钢的钢号前的数字表示平均含碳量的千分之几,合金元素仍以百分数表示。当含碳量≤ 0.03 %及≤ 0.08 %者,在钢号前分别冠以“ 00 ”或“ 0 ”,例如不锈钢 3Cr13 的平均含碳量为 0.3 %、铬≈ 13 %; 0Cr13 钢的平均含碳量≤ 0.08 %、铬≈ 13 %; 00Cr18Ni10 钢的平均含碳量≤ 0.03 %、铬≈ 18 %、镍≈ 10 %      
    常用分类      
    1.马氏体不锈钢   常用马氏体不锈钢含碳量为 0.1--0.45 %,含铬量为 12--14 %,属铬不锈钢。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提高,但耐蚀性则下降。为了提高耐蚀性及机械性能,这类钢最后热处理是淬火和回火。它在空气中可淬硬,但一般仍用油冷。这类钢多用于机械性能要求较高,而耐蚀性要求较低的零件。如汽轮机叶片、各种泵的零件、弹簧、滚动轴承及一些医疗器械。      
    2.铁素体不锈钢   常用含碳量低于 0.15 %,含铬量为 12--30 %,也属于铬不锈钢。其塑性、焊接性均较马氏体钢好。这类钢广泛用于硝酸、氮肥、磷酸等化学工业中。      
    3.奥氏体不锈钢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不锈钢,属镍铬钢。      
    二.耐热钢      
    1.抗氧化钢(不起皮钢)一般钢铁在较高温度下( 560 ℃以上)表面容易氧化,主要是由于在高温下生成松脆多孔的 FeO ,它较易剥落,最终导致零件破坏。实际应用的抗氧化钢,大多数是在铬钢、铬镍钢、铬锰氮钢基础上添加硅、铝制成的。和不锈钢一样,含碳量增多,会降低钢的抗氧化性。故一般抗氧化钢为低碳钢。      
    2.热强钢   金属在高温下的强度有两个特点:一是温度升高,金属原子间结合力减弱、强度下降;二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即使金属受的应力不超过该温度下的弹性极限,它也会缓慢地发生塑性变形,且变形量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最后导致金属破坏。这种现象称为蠕变。产生的原因是:在高温下金属原子扩散能力增大,使那些在低温下起强化作用的因素逐渐减弱或消失。热强钢采用的合金元素,如铬、镍、钼、钨、硅等,除具有提高高温强度的作用外,还可提高高温抗氧化性。分类        
    A.珠光体钢:这类钢在 350--600 ℃范围使用。      
    B.马氏体钢:这类钢在低于 620 ℃范围内使用。      
    C.奥氏体钢:这类钢一般在 600--700 ℃范围内使用。      
    三.耐磨钢      
    耐磨钢是指在强烈冲击载荷作用下才能发生硬化的高锰钢。它只有在强烈冲击与摩擦的作用下,才具有耐磨性,在一般机器工作条件下,它并不耐磨。主要用于制造坦克、拖拉机的履带,挖掘机铲斗的斗齿以及防弹钢板、保险箱钢板、铁路道岔等。由于高锰钢极易加工硬化,使切削加工困难,故大多数高锰钢零件是采用铸造成型的。- |% S5 _( D' J/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磨床技术论坛
论 坛 声 明 郑重声明:本论坛属技术交流,非盈利性论坛。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中国磨削技术论坛”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论坛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论坛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中国磨削网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磨削技术网 ( 苏ICP备12056899号-1 )

GMT+8, 2024-6-14 02:22 , Processed in 0.1046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